三、 現實啟示
我們應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的分析框架:既應堅持馬克思的根本方法論,也應吸收后人的理論發展。但這些理論發展并不能取代馬克思的分析框架,其合理成分只能看成是對這些分析框架的補充。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的三大分析框架仍然是新時期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理論遵循。
第一,從認識論框架來看,主流意識形態應當深入到當代中國的現實中去,使得其理論建構越來越具有現實性和合理性。主流意識形態要成為獲得民眾普遍認同的“理性話語”,至少需要把握中國社會現實的“三大邏輯”。一是中國人自近代以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邏輯”;二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邏輯”;三是人民群眾追求富裕生活、自由發展的“理想邏輯”。脫離了這三大邏輯,任何理論說辭都只能是“虛假意識”。一些社會思潮之所以呈現出諸多的片面性和虛假性,就在于它們沒能全面地、真實地認識到中國的“社會存在”。
第二,從結構論框架來看,社會轉型期意識形態建設的理論前提是:以一種辯證的、總體性思維把握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結構關系。首先,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特別是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我們的意識形態也要順應這種結構變化,實現自身的轉型。主流意識形態應實現革命話語到建設話語的轉變;及時吸納市場經濟中的合理要素,比如自由、平等、個體獨立等理念。其次,主流意識形態要對當代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國家制度進行富有成效的論證與辯護。這是因為,作為一種“觀念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與政治上層建筑的關系最為緊密,兩者呈現一種相互重構的結構性關系。最后,應認識到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和自主性。市場經濟中的利益多元化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搞意識形態多元化;經濟層面上承認私有經濟存在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取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
第三,從功能論框架來看,在建構上,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必須反映人民利益,契合人民的訴求。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重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始終堅持人民群眾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毛澤東思想抓住了人民群眾要求階級解放、當家作主這一根本訴求;鄧小平理論回應了人民群眾擺脫貧困、追求富裕的愿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構建了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科學發展觀順應了人民群眾要求和諧生活、公平正義的新期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圍繞中國夢的意識形態創新進一步關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將人的全面發展和幸福生活作為意識形態建構和宣傳的根本基點。中國夢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有機統一,但落腳點是人民利益。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1],98[-2].
[2]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2-413.
[3]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06.
[4] [德]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單行本)[M].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
[5] [英] 湯普森.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M].高 铦,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41.
[6]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3.
[7] 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選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8] Alvin.W.Gouldner. The Dialectic of Ideology and Technology[M].The Seabury Press,1976:31.
[9] [法] 阿爾都塞.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M].陳 越,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56.
[10] [英] 喬治·拉倫.意識形態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M].戴從容,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6.
上一篇:直面改革動力消耗因素
下一篇:馬克思勞動倫理觀的當代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