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之難:
要勇于鳳凰涅,浴火重生
既然創新對中國社會發展如此重要,既然中國社會又對創新有高度的共識,創新在中國社會理當蔚然成風。其實不然,在今日中國社會很多人、很多時候對創新是葉公好龍,嘴上喊得很響,手和腳就是動不起來也不愿意真的動起來。因為創新其實是最不容易甚至是最沒人愿意去做的事情。
從哲學上講,創新最本質的意蘊是破壞性建設,經濟學也持類似的認識。像被稱為創新理論創始者的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就講:“新組合意味著對舊組合經過競爭而加以消滅。”打個比方,過去有種說法,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順著前人的路往前走才能更進一步;在創新的時代,這句話恐怕要改為,看得更遠是因為把巨人打翻在地,只有另起爐灶走出一條新路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僅以科技創新為例。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后,膠卷照相、顯像管電視機一統天下,相關企業錢賺得盆滿缽滿。但是進入21世紀,隨著數碼技術的創新,模擬信號轉變為數字信號,膠片記錄變為數字記錄,這一技術創新完全否定了傳統的顯像管技術和膠片技術,結果新的電視技術公司和新的數碼相機公司占領全部市場,傳統電視機和照相機企業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科技領域是如此,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社會領域同樣如此。
創新不是攤大餅,一圈一圈向外擴張,先保住既有的再去求新的;創新更像雞蛋孵小雞,不破不立,不打破蛋殼,永遠只是雞蛋,只有打破蛋殼,新生命才會出現。這從道理上很容易講清楚,但是在實踐中卻很不容易做到。已經成功的人士,已經過上好日子的社會,誰也不愿意把現狀打破,放棄已經擁有的。明明知道不創新等死,也絕不創新去“找死”。在當下與長遠的考量中,人性的本能永遠是“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對于中國社會同樣如此,經過這么多年發展,好不容易日子開始過得比較滋潤了,為什么要打破。現在大家討論比較多的關于能不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也源于此。小富即安,沒有勇氣,沒有前瞻性的眼光放下現在的一切,就會溫水里面煮青蛙。鳳凰浴火重生是要死過一回,但是今天的中國社會并不能說已經準備好發展的涅槃。我們從今年以來去產能、去庫存、去僵尸企業所遭遇的一些地方政府與企業不理解乃至抵觸反抗情緒中同樣能深深感受到這種創新之難。但是再難,這也是中國社會必須跨越的一道坎,這道坎跨不過去就不可能有新常態、新發展乃至新中國。
創新之路:
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
意識到創新難在何處,也就找到了創新路在何方。這就是把創新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通過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甚至包括社會心態、心理模式、思維方式等各方面的協同創新,讓創新從理念化為全社會的自覺實踐。
理論創新是先導。我們要通過巨大的勇氣、深刻的洞察、理性的光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科學的闡述與回答,對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趨勢等作出正確的分析與判斷,用創新理論為創新實踐開山辟路、揚旗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大方略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新也最管用的理論創新。
制度創新是保障。中國30多年來改革開放本身就是規模宏大的創新行動,今后創新發展的巨大潛能依然蘊藏在體制改革之中。比如十八大以來構建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這“三張清單”就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最大創新。這樣的創新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創造力,進一步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可以讓每個有創業意愿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我發展的精神在群眾中蔚然成風。
科技創新是基礎。培育壯大新產品、新業態,淘汰落后產能,提升中國產品和服務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讓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背后都是科技創新在支撐。我們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社會要有危機意識但不必妄自菲薄,從高鐵的出海到C919大飛機的下線,已經充分證明了中國社會科技創新的實力與潛力。
文化創新是根本。有人講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造就了一種保守的文化,其實不然。中國社會從來不缺文化創新的基因,“日新之謂盛德”“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周易》中的核心要義,也是中國社會數千年來不息脈動的文化精魂。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求新求變的稟賦與新時代的大變革、大轉型有機結合起來,讓歷史的品質煥發出時代的光輝,正是今日中國文化創新已經和正在做的事情。
上一篇: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