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歷史、鄉“愁”、“降成本”與全面深化改革、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文學經典教育、農業的供給方與需求方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先達:歷史是鏡子,不是尺子】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先達指出,歷史是鏡子,可供借鑒。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可以成為鏡子,但不是尺子,不是衡量現實的標準。以古量今,往往會陷入以古非今、今不如昔的泥潭,成為“九斤老太太式”的人物。歷史的發展總體趨勢是進步的,雖然不是直線,包含曲折,但總體來說,人們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是與文明的發展相伴相隨的。今之所是,昔之所非;昔之所非,今之所是。以歷史為鏡子,我們能學到很多東西;以歷史為尺子,我們會失掉很多東西。
傳統文化提供的是思想和智慧,而不是現實問題的答案。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包括儒家的學說。我自己也喜歡讀點孔孟老莊、唐詩宋詞。我的體會是,傳統文化提供的是思想和智慧,不是為后人預備的現成答案。我們不可能從《論語》中直接找到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回答。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只是講封建社會中如何為君、為臣以及如何做人的道德標準,而不是治國方針。只有當代人才能解決當代人的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問題是當代的問題,而不是古代的問題,不是古人他們時代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時代的問題。我們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中,必須直面這些問題。
摘編自《北京日報》
【畢文俊:把鄉“愁”變成建設故鄉的行動】畢文俊撰文指出,今天的中國農村正在經歷著歷史上最大的變遷。時代的洪流過處,有物是人非的懷舊,有日新月異的欣喜,只是“距離產生美”,前者更容易勾起人們的鄉愁,所以才在人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每個人的故鄉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但總體而言,故鄉的變化,更多的是向著文明、現代邁進。不可否認,在全國許多地方,農村空心化、貧困的代際傳遞等問題客觀存在。但從我家鄉這些年來的變化看,由經濟發展、生態改善,到文化重建、人心重塑,鄉土確有著其自我發展和修復的文化基因。只要在政府的規劃和帶動下,更多地將這種“自發”變為“自覺”,把鄉“愁”變成建設故鄉的行動,相信未來,“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將是“朋友圈”里的主流敘事。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陳江生:“降成本”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陳江生撰文指出,在新常態下,我們要實現國家經濟發展新的飛躍,同樣必須謀求降低社會經濟運行成本。實現這一目標的辦法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整個社會運行的、實體經濟企業的成本下降。第一是推進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下降。第二是通過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降低電力價格、降低物流成本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無疑,中國經濟的第三次飛躍正在眼前,與之相匹配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一系列“降成本”的辦法、規則、制度正在形成。中國企業、中國實體經濟、中國經濟的更強大競爭力正在形成。
摘編自《學習時報》
【蔡昉:城鎮化須同農業現代化同步】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撰文指出,沒有農民的城鎮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反之亦然,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城鎮化,也就沒有農民的城鎮化。城市工作必須同“三農”工作一起推動,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2014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5%,但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水平還比較低,目前大概只有37%。這些年通過把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等鼓勵政策,促進了土地的流轉。在13億畝多承包地中,現在大概有3.8億進行了流轉,有9.4億是沒有流轉的,流轉的部分約占28%。從農戶來看,約有1.7億農戶還沒有流轉土地,只有六千萬農戶是部分或全部土地被流轉,所占比重只有26%。
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解決溫飽的問題,在這個階段家庭承包制的效果很明顯。第二個階段是解決農民收入的問題,主要靠的是農產量增長和農民外出,今天來看,農民的收入已明顯提高,而且從2009年之后城鄉收入差距也在縮小。但仔細分析農民的收入構成會發現,2012年農戶純收入中有65.6%與農業無關,而在當年增長的收入中,這類收入的貢獻更高達78.5%。也就是說,農民不是靠農業增加收入的,這與農民沒有徹底轉出有關。如果我們不能建立一個有效率、有規模、能自立的農業生產方式,就不能保證農民從農業中獲得足夠、穩定、持續增長的收入,就解決不了“三農”問題。所以,只有擴大農業的經營規模,才可能有一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
摘編自《北京日報》
【田剛健:加強文學經典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田剛健認為,文學經典作為人類各時期文學成就和文明符號的象征,是一個國家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文學經典對于一個民族及其文化的繁榮昌盛至關重要。一方面,文學經典作為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藝術性和審美化的創造,集中表現了這個民族的核心價值、道德理想和人生態度,成為維系民族內部成員集體記憶的情感紐帶;另一方面,文學經典也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創造,其中呈現的美學風格和藝術魅力也成為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徽章和文化標志,是最易辨識的文化品牌。誠如李白詩云:“干戈不動遠人服,一紙賢于百萬師”,正是由于文學經典擁有巨大的價值主導力、文化吸引力和審美感召力,當前國際社會普遍將傳承和弘揚本民族的文學經典作為構建民族價值認同、塑造國家良好形象和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戰略。
文學經典中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學追求不僅為我們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是構建民族認同的基礎,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成為塑造國家形象的核心要素。因此,加強中華文學經典教育不僅能夠為實現中國夢的宏偉構想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同時經典本身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承與弘揚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和顯著標志,其重大價值和意義不容忽視。
摘編自《光明日報》
【高蕓:聯通農業的供給方與需求方迫在眉睫】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高蕓指出,當前,聯通農業的供給方與需求方迫在眉睫,供需雙向發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首先要理清供給側改革思路,明確重點任務,切實落實改革措施。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農業供給入手,針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成本結構等關鍵問題推進改革。首先要明確改革從供給入手,并不意味著僅僅是抓生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經濟新常態下提升農業競爭力的主動選擇,也是現代農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和問題倒逼的結果。從供給側改革,既可以通過調整生產結構,優化要素投入結構有效回應市場需求,也可以激發微觀經濟主體創新潛力和能力,聯合推進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從供給側創造需求。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