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改革陷入空轉
吳敬璉(著名經濟學家)
另外一個需要我們注意和加以改進的地方就是決策部門、執行部門好像有點慢。三中全會為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很好的頂層設計,很多改革項目指導意見或者方案設計,都得到了中央深改小組的批示。但是這些頂層設計和指導意見和一些具體實施方案的銜接好像存在問題。
有一些指導意見和方案不銜接,電力部門的人做了一些討論,這種現象很明顯。領導部門忙著發文件,下級部門忙著學文件,一個文件還沒有學完,第二個文件又來了,叫做改革空轉,或者說改革成為了修辭。
這種批評,有一些可能不實,但是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一定要把這些很好的改革頂層設計,指導意見落地生根,深化改革目標落實,打通關節,努力使各項改革都能行動起來。
去產能要制定配額允許交易
劉世錦(國研中心原副主任)
去產能不能只喊口號、下指標,要有切實管用的機制。去產能效果怎么樣,從大的方面看,是不是有好的機制,頂層機制上要有創新,不能用過去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辦法,同時要給地方更大的創新空間。
去產能可以采用與碳減排相似的思路和辦法,簡單來說,確定總量,分配配額,允許交易,獎勵掛鉤。具體來說就是國家提出某個行業去產能總量的指標,下放到各個省,獎勵措施掛鉤,這樣競爭力強的地區和企業可以不減或者少減,競爭力差的地方可以多減。這個辦法有三個好處,第一有利于完成去產能的總量目標,第二符合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第三競爭力差的地區和企業就有去產能的積極性。
社保繳費有調整余地
蔡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提高國家制造業競爭力可以從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力成本兩方面采取措施,就是延緩工資上漲的趨勢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關于延緩工資上漲的趨勢,我有幾條建議。第一,增加勞動力供給,必須通過戶籍制度提高勞動力參與,特別是提高農民工非農就業參與率。我們看了一下勞動參與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對應有效勞動供給大概是900余萬人,可以抵消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負面影響,延緩工資上漲的勢頭。
第二,勞動力成本有很多非工資的因素,大家都在談的就是社會保障繳費的水平,我們過去看過,我們有很多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項目,但是 事實上有大量節余,我覺得這個不合理,完全有余地進行調整。
第三,避免用錯最低工資制度,我們是研究勞動的,我們知道最低工資制度不是政府干預工資的政策手段,而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保護最弱勢的那幫人,不要被雇傭方欺詐的保護政策,不是干預工資的政策,不要把它用來推動工資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