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制改革奏華章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連維良
黨的十八大指出,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進一步明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然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綜合效應,取得總體效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全面部署,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銳意改革創新,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經濟體制改革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不斷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不斷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不斷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有效發揮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
加快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作為改革的“先手棋”。國務院各部門共取消下放6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本屆政府減少1/3行政審批事項的目標提前實現。大幅精簡投資核準事項,中央層面核準的項目累計減少76%,95%以上的外商投資項目和98%以上的境外投資項目改為網上備案管理。加快建立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進商事制度改革,企業注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企業年檢改為年報公示,“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全面實施。
深化財稅金融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穩步落實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逐步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改革完善稅收制度。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從2013年的6.5%提高到2015年的16%。“營改增”試點擴大到鐵路運輸業、郵政服務業、電信業,煤炭、稀土、鎢、鉬等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在全國范圍實施,調整了消費稅征收范圍和稅率。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重大步伐,利率浮動上下限全部取消。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改革新股發行體制,全面推進創業板市場改革,啟動“滬港通”試點,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擴大至全國。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運營。
加大價格市場化改革力度。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出臺實施推進價格改革的若干意見。放開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大幅縮減政府定價范圍,中央、地方具體定價項目分別減少約80%和55%,并實現清單化管理。重點領域價格改革向縱深推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擴大到更多省份。完善并實施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大幅度降低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電價。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完善,朝市場化方向邁出重要步伐。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全面理順,直供用戶用氣價格放開。理順鐵路貨運價格,建立運價上下浮動機制。居民用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普遍推行。
全面啟動國有企業改革。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為核心,部署實施新一輪國企國資和重點行業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等系列重要文件。堅持試點先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落實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等多方面,部署推出一批國企改革試點。積極穩妥推進重點行業改革,出臺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啟動電力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和售電側改革試點,提出了石油天然氣、鹽業等改革方案。
加快完善創業創新體制機制。出臺一攬子頂層設計方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相繼出臺實施。以試點帶動全局,在8個區域啟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自主創新示范區試點政策向全國推廣,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管理改革經試點后全面推行。完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體制機制,出臺實施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激發創業創新熱情。
深入推進農業農村和城鎮化體制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范圍擴大到全國30個省份2246個縣。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開局良好。啟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完善農產品價格調控機制,深入開展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國有林場林區、水利、供銷社、農墾等改革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改革扎實推進,穩步實施促進農民工融入城鎮、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建設新型城市“一融雙新”工程,出臺實施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和居住證暫行條例,建立健全“人地錢”三掛鉤機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構建對外開放新體制。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出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推動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實施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大幅減少外資準入限制,擴大服務業和一般制造業對外開放,限制類條目減少50%,有股比要求的條目減少40%。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等自貿試驗區建設全面推進,在自貿試驗區探索對外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出臺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鐵路、核電等重點領域走出去實現突破。亞投行正式成立,絲路基金啟動運行。“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發布實施。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在全國42個海關全覆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中韓、中澳自貿協定簽署生效,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簽署。
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舉措打出了組合拳,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有力促進了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作用進一步顯現。
市場活力有效激發。一系列改革舉措為市場主體減負助力,改善了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激發了社會投資創業熱情,增強了經濟發展內生動力。2014、2015年,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同比分別增長45.9%和21.6%,平均每天新增1.1萬戶。在改革動力催生下,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主要經濟指標仍然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雙創”新引擎和支撐平臺逐步健全。隨著科技體制改革、創新驅動戰略、“營改增”等重要改革落地,創業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新業態發展方興未艾,創新驅動進一步增強。“十二五”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8%的目標較好完成。服務業領跑三次產業,2015年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50%,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協調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鞏固。新型城鎮化體制創新和戶籍、土地等改革措施出臺,促進城鄉之間資源雙向流動和優化配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2.6%提高到2015年的56.1%,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從2012年的3.1下降到2015年的2.9。“三大戰略”全面實施,四大板塊統籌推進,資源配置在區域間進一步優化。
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形成。一系列擴大開放舉措出臺,對外開放戰略布局不斷完善,促進了國內國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外貿和利用外資結構不斷優化,我國持續保持全球跨國投資主要目的地,制造業中先進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外資比重增加,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超過60%。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持續快速增長,2013、2014、2015年分別同比增長16.8%、14.1%和14.7%。
上一篇:李克強熱字之一: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