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制改革譜新曲
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孫志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起點上開拓前行、全面深化、攻堅破難,釋放出強勁正能量,有力促進了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廣為弘揚,文化建設呈現出新氣象、新面貌、新格局,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了有益貢獻。
堅定把牢導向,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論述為統領,牢固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強化和落實主體責任,確保黨始終掌握文化改革發展的領導權主導權。緊緊圍繞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把全面深化改革共性要求和文化體制改革特殊要求結合起來,加強頂層設計,體現文化例外原則,中央制定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出臺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開展特殊管理股試點、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支持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等一系列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指導性文件,把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要求落實到文化建設方方面面,確保了無論改什么、怎么改,導向不改、陣地不丟,激發了廣大文化工作者和全社會的文化創新創造熱情,為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抓住關鍵環節,構建兩個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明確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把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舉措牢牢抓在手上,狠抓工作臺賬落實。2014年以來,列入中央深改組的41項重點任務和文化體制改革專項小組的194項重點任務順利完成。完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理順內外宣和互聯網管理體制,完成中央和省級新聞出版廣電機構整合,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探索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有機結合、宣傳部門有效主導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模式,推動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多數省份確定了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機構。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推動210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開展理事會制度試點,推動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等強化內部運行管理,實行采編與經營兩分開。推動傳統新聞出版廣電業與新興媒介多層面融合、全媒體發展,初步形成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規范傳播秩序。探索建立新聞道德委員會,查處216家違規報刊,撤并新聞單位駐地方機構1181個,對1183名中央主要新聞網站采編人員核發新聞記者證。強化網絡治理,開展“凈網”、“劍網”等專項行動,網絡空間日漸清朗。加快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探索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選擇部分新聞出版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文化領域立法加快,《網絡安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已經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審議,《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已列入全國人大立法日程,文化法治保障日益強化,依法行政全面深入推進。
聚焦短板發力,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著眼全面實現文化小康,加強總體規劃,出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鼓勵各地參照國家指導標準制定實施地方標準,推動公共文化建設全面提速,初步建成有用、適用、綜合、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把公共文化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編制實施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專項規劃,精準施策、扶志扶智,啟動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深入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盲村覆蓋任務,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4萬多個。出臺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指導意見,推動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效能,2780個博物館、紀念館和43510個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以及有條件的科技館實現免費開放。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做好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提高社會化專業化水平。
推動內容與形式創新,繁榮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高揚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廣泛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文藝創作體裁題材、形式手段日益豐富,文學、藝術、電影、電視等各個藝術門類百花競放、異彩紛呈。我國電視劇和圖書年產量全球第一,電影產量全球第二。以重點文藝創作生產工程為抓手,加強規劃指導,抓好中國夢和愛國主義主題文藝創作,推出《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平凡的世界》《永遠的焦裕祿》《東方主戰場》《記住鄉愁》等一批精品力作。繁榮兒童文學創作出版。鼓勵和引導網絡文學、音樂、動漫等有序發展,推動傳統文藝與網絡文藝創新性融合。進一步加大文藝評論工作力度,鞏固評論陣地,壯大評論隊伍。進一步深化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常設文藝評獎壓縮75.4%,節慶活動中的文藝評獎壓縮87.5%,大幅壓縮保留獎項的子項和評獎數量。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好典籍選編、品讀導讀、品牌專欄等工作。出臺扶持優惠政策,振興地方戲曲,延續中華文脈和民族文化基因。
發揮市場積極作用,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文化產業加速轉型提擋,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培育和壯大各類文化市場主體,文化企業總數達到241萬戶,占全國企業總量的11%。骨干文化企業“頂天立地”,中央和省級重點國有文化企業總資產已突破8000億元,中國出版集團、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等近30家文化企業實現總資產過百億。52家文化企業在A股上市融資,融資總額超過500億元,上海文廣旗下上市公司市值突破千億。阿里巴巴等通過系列并購投資,業務覆蓋國際國內、移動互聯、線上線下,入圍世界品牌500強。鼓勵和引導非公有資本有序進入文化領域,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專、精、特、新的小微企業“鋪天蓋地”。深入實施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新型文化業態蓬勃發展,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更加緊密。加強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繁榮發展,文化消費日益擴大。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文化產業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速,2014年增加值達2.4萬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占GDP的比重為3.76%。演出市場日益活躍,2015年北京營業性演出場次24238場,觀眾1035萬人次。全國電影票房在連續10年保持30%以上增速的基礎上,2015年增長48.7%,達440.69億元,其中國產片票房占61.6%,比2014年增長68%,47部票房過億,中西部地區縣級數字影院實現全覆蓋,全國縣級影院銀幕12777塊,全國銀幕總數達31627塊,彰顯了改革催生出的蓬勃生機和發展活力。
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統籌政府推動、民間參與、市場運作,創新對外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對外傳播的輻射力、文化交流的親和力、文化貿易的競爭力顯著增強。主動設置議題,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特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發行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發行量達40多萬冊。結合“一帶一路”建設,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感知中國、中國文化年、歡樂春節等品牌活動影響擴大、成效明顯,絲綢之路影視橋、絲路書香工程深入推進。建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25個,推進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建設。啟動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加強與國外智庫的合作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發展合作傳播,中央主要媒體的國際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顯著提高。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和投資,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參與文化走出去,加強文化出口平臺和渠道建設,拓展國際營銷網絡,擴大海外優質資產規模。據初步測算,2015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871.2億美元,文化服務出口165.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2%,高于我國服務出口增速22個百分點;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比上年增長257.9%,高于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增速248個百分點。
上一篇:李克強熱字之一: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