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優化資源要素組合
《建議》指出,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同傳統農業產業體系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注重通過金融資本、科學技術、組織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的集約投入和深度開發形成新的要素組合方式,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業產業綜合素質穩步提升。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對農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主要從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一體化四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專業化分工分業提高勞動生產率。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稟賦,集中于其最擅長、最適合的某個領域、品種或環節,開展專業化生產經營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其次,規模化生產提高土地產出率。一方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便于連片成方整理和利用土地,提高農業生產規模效益。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化服務把分散的土地經營主體聯結起來,可以超越地塊和家庭的界限,促進資本、科技、管理、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集中投入,極大地形成規模經營的溢出效應。第三,集約化經營通過各種資源要素的科學、精準、減量、高效利用,提高資源組合效率。第四,一體化發展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任何一種生產要素的缺位都會形成“短板效應”。只有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努力實現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競爭力。
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農業經營方式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方式和服務方式兩個方面,是體現大國農業競爭力水平的重要標志。從農業生產方式看,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產生的農場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新型經營方式,推動農業生產商品化、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程度大幅提高。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比較優勢,有廣泛的適應性和發展空間。農場經營類主體成員利益高度一致,勞動監督成本低,在種養業生產環節占據主導地位;合作經營類主體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提高市場談判地位,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具有規模效益,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企業經營類主體技術裝備先進、融資和抗風險能力較強,在農產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開展創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提高農業附加值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從農業服務方式看,各類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組織蓬勃發展,專業化、系列化、多層次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務機構為主導、多元服務主體廣泛參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特別是一些經營性服務組織以全托管、半托管方式,在供種供肥、農機作業、生產管理、產品銷售等環節為農戶提供服務,既不改變農戶承包關系,又保證地有人種、地能種好,在實踐中顯現出旺盛生命力。可以說,“多元化經營主體+全程社會化服務”的農業經營方式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路徑選擇,是適應我國人多地少國情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從業者素質
《建議》提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這是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這一現實難題、提高農業從業者素質進而增強農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依托。出現“誰來種地”問題,根源在于農業競爭力不強、比較收益不高,而這與農民的非職業化不無關聯。從當前實踐和發展趨勢看,傳統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農村,專門從事農業生產,是產生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群體;返鄉農民工經過市場歷練,有一定的資金、技術和營銷能力,是新型職業農民的核心力量;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接受過比較系統的基礎教育,吸收和運用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較強,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儲備;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具有生態農業理念和互聯網思維的新農人是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興群體。可以通過針對性強、分門別類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使他們掌握從業技能、提高職業素質,成為職業化的農村實用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成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和服務主體。
深入把握國情,發揮農業比較優勢
相對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農業資源稟賦豐裕的國家,我國農業資源總量不足、人均資源稀缺。但從比較優勢角度看,我國農業資源存在多類型及其他相對優勢,具備通過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條件。
從總體看,我國農業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比較資源優勢。我國幅員遼闊、地貌豐富、氣候多樣,農業資源多類型、物種多樣化特征明顯。例如,我國高等植物種類占世界的10%,哺乳動物種類占13%,均位居世界前列。應充分利用這種獨具特色的農業比較資源優勢。二是比較產業優勢。我國農業資源的多類型決定了各地農業產業結構的多樣性。各地應立足比較優勢,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不同產業,推動全國形成分工適度、布局合理、總量平衡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三是比較競爭優勢。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相比,我國在園藝、畜牧等非資源性產品上具有相對競爭力;與日本、韓國相比,我國在糧食生產上又具有絕對競爭力。發揮農業比較優勢,就是盡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將產業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努力提高我國大國農業競爭力。
上一篇:綠色發展須用好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