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建省三明學院 羅金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這是我國順應國際自然文化遺產保護潮流、承擔自然生態保護歷史責任的具體體現。國家公園及其體制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利益相關者責權利的調整。美國是最早建立國家公園的國家,但其他國家在建立國家公園以保護自然文化遺產時,并未照搬美國模式,而是結合本國實際形成了不同模式。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自然文化遺產規范管理的需要,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需要。其制度合理性應根植于我國五千年文明發展史中形成的文化觀念、價值判斷及自然保護思想,采用切合我國實際的現代管理技術與行為方式。概括地看,哲學、文化和管理標準是我國構建國家公園管理模式的三個關鍵問題。
哲學問題:確立正確的自然管理理念。哲學問題是制度建設的首要問題,因為制度是一定世界觀的反映,關乎人們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和行為方式來管理和處理事務。我國自然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蘊含著古代先哲善待自然的理念,折射出我國古人的人地關系觀及其強調整體性的哲學思維方式。我國先哲推崇“天人合一”,與今天的“現代自然觀”內在相通;我國古代哲學推崇“和而不同”,其包容和諧的處世態度對于當今協調文化差異和利益沖突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我國構建國家公園管理模式,應繼承和弘揚古代哲學智慧,形成符合新世紀生態文明價值觀的管理理念。這是我國國家公園管理模式的特色所在。正確的自然管理理念應彰顯自然資源的生態和環境價值,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確立國家公園的公益屬性。
文化問題:培養國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自然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大量文化信息,是遺產地文脈特征的印記,反映區域生態文明的發展過程,既是國民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自然管理模式生長的土壤。探索我國國家公園管理模式,需要發揮文化的整合和引導功能,體現遺產管理的民族特征與時代特征。為此,應以山水文化為基礎,將自然形態之山水與人文形態之山水有機融合起來,使我國國家公園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氣質;以生態文化為重點,建立正確的人地關系準則,使生產生活方式符合生態學要求,形成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習慣;以制度文化為保障,構建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具體道德規范和有效管理范式,為制度建設提供文化支撐,通過制度建設提高國民尊重和保護自然的意識。
管理標準問題:構建現代管理技術規范。自然文化遺產地是一個由生態、經濟、社會等多元價值構成的巨系統,因利益相關者眾多而充滿矛盾,而且目前缺少一套操作性強的設置標準和評價體系,缺少一套統領各類遺產地的管理規范。根據現代管理科學,設置標準和管理規范是國家公園作為一種管理模式的具體內容和方法。為此,首先應打通現有各類遺產公園的評價標準,制定一套符合我國國情且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統一的國家公園設置標準;其次應建立規劃、保護利用技術等規范標準,促進遺產地管理由粗放型、低水平向精細化、高水平轉變,提高資源的保護效率和利用價值。這也是我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重要目的。
上一篇:我國勞動力成本真的過高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