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現實主義、改革開放、普惠型兒童福利體系、現代學徒制、反腐敗斗爭、城市發展轉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杜飛進:警惕現實主義被窄化、污名化和弱化】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杜飛進指出,一段時間以來,關于現實主義,我們碰到了三個問題:一個是現實主義被窄化,一個是現實主義被污名化,一個是現實主義被弱化。現實主義被窄化和被污名化的結果,必然是現實主義被弱化。因此,這三個問題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現實主義被窄化,是指在當下的文藝實踐中,一方面,圍繞“現實主義”這個概念繁衍出各種各樣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如新寫實主義、在場主義,等等;另一方面,現實主義的豐富性和多面向被遮蔽,特別是現實主義最可貴的精神層面被忽視、被拋棄,現實主義只留下了創作風格或創作技巧這些相對技術化的層面,有些時候甚至連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和創作技巧也被窄化為“寫實”或“白描”。現實主義被窄化,對現實主義是傷害,對文藝實踐也是傷害,它混淆了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混淆了文藝創作與實踐現場的關系,使文藝創作在許多具體的領域裹足不前;現實主義被污名化,是指現實主義被等同于落后、保守、平庸,被等同于教條主義、歌德派、藝術品質低劣,等等。現實主義被污名化,既是對現實主義缺乏客觀公正認識的表現,也是對文藝創作理論和方法缺乏深入研究的表現,這種表現已經對當前我國的文藝創作產生了極大傷害;現實主義被窄化,是客觀認識不到位、不準確產生的后果。現實主義被污名化,有客觀認識誤差的原因,也有主觀故意的原因。被窄化也好,被污名化也罷,最終結果是現實主義被弱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君如:搞活,不能搞亂;治亂,不能治死】
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撰文指出,30多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思想大解放,生產力大解放,社會財富大增加,國家經濟實力大提高上。溯源這些變化,就在于改革把中國社會內在的生機和活力極大地激發了出來。然而,事情就是這樣復雜,就在我們把中國搞活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亂象,包括黨內腐敗從滋生到蔓延,引起人民的擔心。這就要求我們治亂,建設一個活而有序的社會,解決伴隨改革開放而來的種種矛盾和問題,把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推進到一個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治理體系、怎樣治理國家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時代提出的課題,也是時代提出的難題。搞活,不能搞亂;治亂,不能治死。不僅如此,我們追求的“活而有序”,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治久安。激發活力,要靠改革;治亂,要靠法治,還要靠治黨。不論搞活,還是治亂,都必須有利于并確保“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為破解這一難題,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先是統一思想,把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認識統一到“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上來; 繼而秉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理念,一手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手抓懲治腐敗,“老虎”“蒼蠅”一起打,改善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接著,制訂“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兩個被稱為姊妹篇的綱領性文件,把國家治理包括依法治國問題提到改革總目標的高度。在此基礎上,我們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摘編自《解放日報》
【陸士楨:應全面建設我國普惠型兒童福利體系】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榮譽理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楨認為,應全面建設我國普惠型兒童福利體系。一是在基金給付性質的福利項目上,按優先原則針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設置救助、保護等福利項目,逐步建立兒童營養午餐計劃、兒童的父母帶薪休假制、學前教育補貼、兒童大病統籌、公共設施兒童免費等普惠性質的福利制度。二是在公共服務性質的兒童福利項目上,關鍵是建構起完備的服務體制。三是加快兒童福利法律體系建設。盡快制訂《兒童福利法》,同時加強執法和監督機制的法規建設。四是盡快建立自上而下兒童福利的政府管理體制。五是建構政府、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兒童福利運行機制。國家和政府作為兒童的終極監護人,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搖籃,社會則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陣地,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給兒童提供全面有效的福利。六是加快建立一支兒童福利的專業隊伍。打造一支與我國兒童數量相匹配,能夠滿足兒童全面、高水平福利需求的專業隊伍。
摘編自光明網
【崔麗莉、陳明昆:現代學徒制的師傅角色功能存在缺陷】浙江師范大學崔麗莉、陳明昆認為,師傅作為一種在傳統文化中與父母并駕齊驅的尊貴稱謂,在國內外歷史中是受人敬仰的角色存在。在學徒制中,師徒雙方是父親與兒子、師傅與徒弟的雙重關系,既是生產中的實踐共同體,又是精神傳承的情感共同體。傳統學徒制中,即使學徒早已出師,但只要是繼續從事本行業,一般都會以師徒之禮對待師傅。學徒制精髓真諦可歸結為:融洽親密的親情、言傳身教的指導與精湛高超的技藝。現代學徒制的復興,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這種文化精髓的一種深層次接納。
目前現代學徒制師傅的角色功能存在缺陷,主要體現在:第一,現代師傅選拔標準的模糊性。對于現代師傅的職業能力、資格標準以及劃分等級的條例標準還有待明晰。第二,現代師傅身份的不確定性。現代師傅在企業的流失及變更,不僅影響穩定的師徒關系的形成,而且會造成技藝傳承的“斷代”現象,不利于學徒知識與技藝習得的完整性與連貫性。第三,現代師傅角色的泛化性。現代師傅在帶徒過程中所需履行的義務需要厘清,這樣才能使技藝指導更具明確性。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張立群:反腐敗斗爭是經濟發展的“利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斗爭,懲治了一批黨內腐敗分子,端正了黨風政風,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但有人認為,反腐敗壓縮了公款消費,減少了市場需求;削弱了干部的工作動力,降低了各級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這種觀點顯然不客觀。事實上,反腐敗斗爭是經濟發展的“利好”。
反腐敗和治理公款消費明顯改善了財政支出結構,有力支持了穩增長、惠民生各項政策的推出,切實促進了居民消費能力穩定提升,有效拓展了大眾消費市場。201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1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消費已成為支持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還應認識到,反腐敗是端正方向、完善規則的重大舉措,有利于經濟長遠發展。歷史經驗和國際實踐都表明,腐敗盛行對政府建設、社會穩定、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極大危害。腐敗會瓦解市場規則和法律制度,導致公權力濫用和經濟社會活動無序,使企業發展環境不斷惡化,甚至阻斷經濟發展進程,最終危及政權穩定、社會穩定。
摘編自《人民日報》
【肖萬春:我國城市發展轉型是理念、方式、動力、機制的全方位轉型】
湖南省委黨校決策咨詢中心主任肖萬春認為,當前我國城市發展轉型應是城市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綜合轉型,是發展的理念、方式、動力、機制全方位轉型。
一是發展理念的轉型。轉變發展理念是城市發展轉型的首要任務。要徹底轉變見物不見人的發展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切實把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放在城市發展的首位,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城市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推動城市發展從單純注重城市擴張、經濟增長向注重民生發展和城市品質提升轉型,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發展。二是發展方式的轉型。轉變發展方式是城市發展轉型的著力點。要徹底轉變“攤大餅”盲目擴大城鎮規模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始終堅持緊湊集約、高效綠色、開放協調發展方式。三是發展動力的轉型。轉變發展動力是城市發展轉型的關鍵。城市發展轉型的實質是城市的創新,內生創新是驅動城市進步的力量源泉。四是發展機制轉型。轉變發展機制是城市發展轉型的保障。必須建立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建設完善的產權制度、公平的市場體系、城鄉一體的推進機制和內外開放的發展環境,形成既充滿生機活力又規范有序的市場化城市發展體制機制。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