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對外開放從沿海開放、沿邊開放、內陸開放再到全面開放,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大勢,帶來了我國經濟的持續繁榮發展。國際發展經驗表明,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經濟體系之外封閉發展。我們應利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深刻認識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的深刻變化,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提高我國在全球治理中制定規則的話語權,維護國家經濟政治安全,防止國際風險對我國產生系統性影響。
共享是發展的目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共建共享的社會。因此,必須把共享作為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加以認真踐行,特別是要解決好突出的民生問題。當前,在就業領域應高度關注和解決好以大學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就業問題,化解產能過剩中的就業與職工安置問題,以及農村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問題;在教育領域應解決好教育公平問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防止農村貧困人口因教育短缺而造成貧困代際傳遞;在收入分配領域應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快減少貧困的步伐,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5500多萬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在社會保障領域應突出解決好進城農民工轉變戶籍后的同工同保問題,加快推進戶籍人口城鎮化,基本實現社會保障法定人口全覆蓋;在醫療健康領域應解決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解決好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在社會治理方面應協調好征地拆遷補償、復轉軍人安置、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等方面的矛盾,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處理上訪和群體性事件,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使全體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包含的重大原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富民之路,其間也遇到過通貨膨脹、政治風波、企業大規模虧損、國際金融危機、重大自然災害、重大流行病害等一系列重大挑戰,但我們都成功應對和克服了。總結這些年的發展經驗,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完善和提升發展理念,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原則。在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這些重大原則。
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習近平同志指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我們在實踐中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新發展理念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我們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也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發展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同時必須更加注重質量,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在發展中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新發展理念是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以解決突出難題、瓶頸問題、短板問題為導向提出的,其中貫穿著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一個從發展動力到發展目的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體現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有機統一。發展經濟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我們黨反復強調牢固樹立并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民生是人心向背的風向標,是社會輿論的晴雨表,是發展信心和發展決心的壓艙石。社會要保持和諧穩定,國家要保持長治久安,就要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落實新發展理念,就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用改革和法治為發展保駕護航。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創新手段,善于通過改革和法治推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發揮改革的推動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還有大約35年時間,當前正處于從實行改革開放起到實現現代化長達70多年的歷史時期的中間點,這是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從這個新的歷史起點出發,用近5年時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接近或邁入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再用3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這些發展目標并非易事,必須創新發展手段、轉變發展方式、拓展發展路徑。通過深化改革,持續為發展增添活力、提供動力;通過加強法治,營造安定有序的發展環境、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改革與法治共同發力,為我國豐富發展實踐、提升發展境界、拓寬發展道路保駕護航。
上一篇:用新理念引領新一輪東北改革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