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外交、服務業、民營資本與政府權力、農村復興、網絡新媒體發展、綠色發展是執政智慧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尹繼武:邁入追求影響力的中國外交新階段】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尹繼武指出,新時期,中國外交進一步以追求國際影響力為目標,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長,在引領國際規范創新和塑造國際規則權力方面,中國外交越來越走向一種有道義的特色大國外交。新時期,引領國際規范創新和塑造規則權力成為中國外交追求影響力最為重要的兩個特征:其一,中國外交引領國際規范創新;其二,中國外交塑造國際規則權力。
從實力到影響力的外交理念轉型,其重要的基礎就是對于道義的重新重視,這一特征體現于中國倡導新型義利觀、命運共同體理念之中。隨著中國外交向全球外交和大國外交的邁進,中國外交的目標不僅僅再局限于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環境的目的,更在于追求道義、塑造影響、提供規范和制定規則,而這一切的力量源泉來自于中國外交的道義傳統和基礎。未來獲取更多的國際支持與道義力量,是中國外交服務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重要保障。
摘編自光明網
【遲福林:做大服務業“蛋糕”需要實現重大突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工業領域放開市場,引入競爭,從而有效做大了工業“蛋糕”。“十三五”,通過開放服務業市場做大服務業“蛋糕”,需要實現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重大突破:
一、打破服務業市場的行政壟斷與市場壟斷。二、推進服務業市場的便利化改革,使社會資本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體力量。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將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產業空間和制度空間,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三、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重點加快公共服務業市場開放。四、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的相關政策調整。盡快消除服務業發展的某些不合理政策,實現服務業與工業政策平等。
摘編自《文匯報》
【劉哲昕:使用資本不等于投懷送抱】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劉哲昕指出,合理使用資本積極性的成功也遮蔽了一些人的眼睛。學會招商引資,于是便習慣了與老板們觥籌交錯、稱兄道弟;學會“與資本共舞”,于是便在舞步飛旋中拜倒在資本的石榴裙下。這些現象的發生,與有些人忘卻自己的立場有關。共產黨人使用資本,絕不等于要投奔到資本的懷抱中去。資本具有逐利的本性,也天生具有強大的異化能力。這種異化不僅可以作用于勞動,還可以作用于人,更可以作用于權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民營資本與政府權力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密,這種異化現象早已發生,許多官員與民營企業家不是相敬如賓,而是勾肩搭背。近年來反腐敗斗爭的巨大成果,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二者之間沉淀多年的扭曲互動。這種扭曲互動不僅導致了“政”的腐敗,也傷害了“商”的能力。許多民營企業家不再專注思考如何提高生產效率,而是琢磨如何從政府那里獲得壟斷資源,以及迅速獲取壟斷式利潤。避免資本的異化需要共產黨人堅定立場。共產黨人的立場是什么?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不是空洞的政治說教,而是共產黨人最本質、最堅強的基因,也是共產黨人最終能夠駕馭資本、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根本保證。
摘編自《解放日報》
【王東林:農村復興需要文化重構】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王東林委員認為,我國農村的“空心化”是顯見的事實。農村精壯人口單向流出和隨之而來的文化流失、小農經濟的終結,是傳統農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傳統農民和留守人口又無法承擔起農村復興的重大任務。因此,農村復興需要“文化重構”,其中的關鍵在人。現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和適度調整農村土地政策,實現小農經濟向現代農業的全面轉型。同時,要打通城鄉雙向流通渠道,重建農村知識文化新階層。
必須依托農村知識文化新階層,實現農村文化重構。“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生存方式。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核,與現代農業經濟基礎相適宜的一系列觀念模式、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具體而言,包括小農經濟文化觀念的破除,社會化大生產觀念、生態經濟觀念、法律觀念、生態生活模式的確立,農村基層自治的實現,農村教育與新式農民的培養,移風易俗與新生活習慣的養成等。
摘編自《光明日報》
【段偉文:網絡新媒體發展需植入倫理考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段偉文撰文指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交網絡、新媒體平臺方興未艾,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平臺用戶已達數億。網絡新媒體使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嬗變,一直以來以群體為中心的生活大有轉向以網絡為中心的生活之勢。網絡新媒體在為人們交往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誘發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倫理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進行倫理考量、倫理調適。
網絡新媒體的多元表達帶來諸多價值。網絡空間并非單純的信息容器,其用戶也不是單一的信息接收者。網絡新媒體用戶總是從自己的意愿出發理解信息的意義并加以接受、利用;網絡新媒體容易誘發新的倫理問題。現實中的網絡新媒體遠比其理想化圖景更為復雜。虛擬與現實的交織、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界限的重疊,使得網絡新媒體在社會倫理層面表現出諸多問題;進一步加強網絡新媒體的社會倫理調適。網絡新媒體引發的社會倫理問題與其特征密切相關。在網絡新媒體中,人們留下的信息可以被持久儲存、無限復制。受利益驅使,還可能被人有選擇有目的地編輯、炒作,進而產生放大效應。
摘編自《人民日報》
【熊輝、譚詩杰:堅持綠色發展是一種執政智慧】
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熊輝、譚詩杰指出,黨執政之目的在于安民,安民之關鍵在于惠民。綠色發展理念的直接目標在于保護自然環境,鑄造生態文明,但其追求的終極目標仍以綠色惠民為基本價值取向,這是黨在執政實踐中對惠民之道的升華認識,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人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同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密切相連。保護環境,改善生態,其實質就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黨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堅持綠色發展毫無疑問是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是新時期黨拓寬惠民之道、增進民生福祉的科學抉擇。綠色發展理念的適時提出,不僅體現了黨科學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敏銳洞察力,更彰顯了黨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始終堅持理論創新、堅持與時俱進的執政智慧。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