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是引領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全面振興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對我省的改革發展穩定具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為學習領會、貫徹落實好意見精神,圍繞新一輪全面振興中的國企改革、對外開放和創新驅動等關鍵環節問題,記者近日專訪了經濟學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常修澤。
東北改革應瞄準“國企攻堅”
遼寧日報:您曾概括,東北振興再出發,一靠改革,二靠開放,三靠發展創新,這些都是治病的良方。其中,您提出東北的癥結問題是國企問題,能不能具體展開一下?不是也有觀點認為國企是優勢,應繼續做大嗎?
常修澤:東北改革應該瞄準“國企攻堅”。為什么呢?因為現在東北國企的比重過高。我去年8月份在沈陽作了一場報告,說國有企業比重過高,有朋友問我說,上級指示國有企業要做大,是不是認為東北國有企業的比重還不夠大呢?我說這樣的理解可能有偏差。我認為,不能從比重而應從質量角度理解問題。東北國有企業的比重已經夠大了。
東北的國有資產占整個工業總資產的比重有多大?我初步了解了東北各個省及整個匯總的數據。2013年,國有資產占本省工業總資產的比重,大體上黑龍江是64.69%,吉林是54.09%,遼寧是45.8%。但是我要指出,現在普遍用的這三個數是個地方(窄口徑,不包括央企資產)的數據。這只是省屬國有企業的資產占工業總資產的比重,不是全社會國有資產的比重。因為在東北地區還有很多屬于央企的國有企業。所以,現在這個數據是地方政府所投資的那些國有企業的資產比重,未包括中央企業在東北的國有資產數據,是低估的。當然,東北三省也都能找到比較像樣的民營企業。退一步說,即使是按照這個數據,國有企業比重也過大。為什么?全國非金融業的國有企業資產占全國非金融業全部企業資產的比重是30%左右。因此,可以說東北國有經濟的比重過大。
至于虧損企業這個地方更不應該提“做大”這件事,因為提這個問題會讓人產生誤解。這些企業,按照經濟學的一般邏輯,就應該兼并、重組、改組,不能任其發展。但涉及到兼并、重組、改組,會不會有國有資產流失?根據我的理解,流失有兩種:一種是顯性的流失,被腐敗分子挖走,化公為私。還有一種是隱性的流失,這樣的企業叫作虧損企業。虧損的原因很復雜,其中有一部分可以稱之為“僵尸企業”。不能籠統地講做大,對那些“僵尸企業”不但不能做大,反而應該率先淘汰。因此,我提出“做優、去劣、提升中間”。
遼寧日報:“做優、去劣、提升中間”?這個說法包含幾層意思?
常修澤:我把眾多的東北國有企業分成三類,按照經營狀況來分。第一類是優質企業,應做大、做強、做優。你優,就讓你更優,這樣做得越大,對我們國家越有好處。第二類是劣質企業,應當去除劣質企業,妥善處理“僵尸企業”。為什么說要妥善處理?因為涉及到工人,一定要妥善處理,先挖渠后放水。工人得不到妥善處理,就先別處理這個企業,必須先把人安置好,這是教訓。但是,不能不處理這些“僵尸企業”。它們是東北經濟的“毒瘤”,已經并繼續吞噬著大量的寶貴資源。這些企業做什么大啊?所以,一定要具體分析應做大哪些,不做大哪些。第三類是中間型企業。好的做優,劣的去除,中間的要提升。
東北國企改革的“牛鼻子”就是混合所有制,要緊緊扭住。我們需要有寬闊的胸懷,國有和民營都要包容。要實行兩個“再平衡”,第一個是國有、民營再平衡,第二個是國富、民富再平衡。
我在2015年8月出版的新書 《人本型結構論: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新思維》中講過,下一步中國結構轉型的大思路,要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經濟發展的根本價值是人的自由發展。我們前些年的發展,GDP增長的勢頭比較好,國家的財富在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也在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低于國家財富的增長速度。這是一個深層次問題。所以,應當實現第二個再平衡,就是國富、民富再平衡。考慮到東北民富有差距,這一點,在東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