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開放應有新的戰略舉措
遼寧日報:從開放來看,東北是前沿,這無疑是一個優勢,也符合開放發展的理念。那么如何進一步推進開放?
常修澤:一個是積極推進廣義的“一帶一路”戰略,注意,我這里談的是廣義的“一帶一路”。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現在研究“一帶一路”的朋友,基本上都是把“一帶一路”解釋為“西向”戰略。我認為,從廣義上說,“一帶一路”戰略思想需要涉及東西南北四大方向。很幸運的是,前段時間我在吉林省安圖縣的一個小鎮上看到了一塊石碑,上面記載了大唐王朝與渤海國通商的歷史淵源,也可以說是絲綢之路的歷史標記。當年大唐定都在長安,通過絲綢之路到達渤海國,即今天的黑龍江、吉林地區以及俄羅斯庫頁島(歷史上屬于我國領土)。縱觀古今,絲綢之路雖然多是向西延伸發展,但也有往東邊開拓。這是一個戰略性的問題。我認為,從西安至中亞地區只是絲綢之路核心發展區域,從廣義上看還有外圍區,一經廣泛性思維的延伸拓展,東北自然就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了。
遼寧日報:遼寧是裝備制造業大省,對利用這種優勢推進開放,您有什么建議?
常修澤:對外推廣裝備制造業,應該是推進開放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我國現階段的“走出去”戰略,主要是依靠推廣高鐵技術、核電站以及其他制造業裝備,在下一步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交流中,應主要推廣我們的高端裝備制造,東北在這方面會大有作為。
此外,搞自由貿易區,這涉及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研究,我想這對我國研究改革開放很有借鑒意義。實際上,假如在中國進行關于TPP的談判,我們將面臨五大挑戰:一是按照TPP規則,國民待遇,政府對民營企業,也必須與國有企業一視同仁;二是政府必須保持中立化;三是要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四是要保護環境資源;五是要注意維護員工的利益。
東北發展應實行“創新雙驅動”戰略
遼寧日報:說到創新,東北在這方面存在明顯差距,您認為主要原因在哪兒?
常修澤:東北病癥在哪里?有體制、結構、發展方式綜合的原因。因為我個人是研究經濟學的,所以我把它聚焦在經濟上,對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方式等作出分析。但其他方面比如文化原因,我感到東北某些文化氛圍,不太適合企業家的成長,比如人很豪爽、熱情,但是商業契約精神似乎不太夠。這一點東北還有值得探討的地方,跟深層次的文化積淀有關。
“東北經濟困難,不是依靠上多少基建項目或者說資金扶持就能解決的,根本問題是體制問題。”這是我的觀點。要走出“投資驅動型”,尤其是“政府主導型”的誤區。投資驅動型是相對于消費主導來講的,政府主導型是相對于市場主導型來講的。東北恰好是政府主導型的,這些年的措施,說白了有些就是“官本位”的慣性運作。
有人問我,您的《人本型結構論》里“人本”二字針對什么?我說,第一針對“物本”,不能搞GDP掛帥,延續物本主義。第二,更深層次的是針對官本的。“人本,不僅僅是指物本,而且指向更深層次的官本”。官本是什么?在經濟領域是政府主導型,政府越界越得太多了,我不是說政府沒有作用。
去年我寫了一篇文章,回答未來我們需要哪些新理念,其中有一條理念我寫得比較冷靜,“市決政用”,就是市場決定,政府發揮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在黨的歷史上寫下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這一點是很有突破性的。
但是,突破以后怎么辦呢?比如,企業的現代治理結構是怎么樣的?我們現在是四個作用一起提,董事會的決策作用,經理層的經營管理作用,監事會的監督作用,黨組織的核心作用。這實際上是“包容性”的,其實還應該包括職工工會的作用。將來是不是考慮把黨組織的成員放在董事會里,如果沒有交集的話,一個“決策”和一個“核心”,那不是在企業里面生生出現一個新的二元結構了嗎?所以說這個要研究,這些都要落在實處,不然的話理論是對的,但是包容以后彼此之間有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