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中正:闖難關、躍高原——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有保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賈中正指出,中國經濟經歷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目前處于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速放緩在所難免,但推動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因素和長期性因素正在不斷改善,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巨大,保持中高速增長將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經濟增長打下良好基礎。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持續改善,顯著表現為農業和工業占比下降而服務業占比上升;內需驅動增強使經濟增長更具可持續性。中國經濟增長正在從過去依靠投資和外貿拉動向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驅動的模式轉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投資和凈出口;科技創新進步為經濟增長提供關鍵支撐。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和最強音,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人力資本提升為經濟增長提供不竭動力。當前,在“人口紅利”持續下降的趨勢下,人力資本增長帶來的“人力資本紅利”釋放將使經濟的潛在增速維持在較高水平。除此之外,不斷改進的制度建設、分工深化的市場規模、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等,也對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綜上,隨著傳統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內需驅動持續增強、結構性和長期性因素不斷完善,助推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將源源不斷,中國經濟長期增長亦將更加穩定、更加健康、更具可持續性。
摘編自光明網
【張繼焦:學者也有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
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繼焦指出,當前,我國學者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中,也越來越發現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有很多誤解、誤判,甚至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看法。講好中國故事,告訴西方世界中國的真實情況,闡釋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和制度,是我國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長期以來,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發展路徑大致有兩種看法:一種可稱為“對立論”,即把中國看作與蘇聯和東歐國家一樣,是與歐美國家不同的“另類”,其“出路”必然是在西方國家和平演變下搞自由市場經濟、憲政民主。另一種可稱為“趨同論”,即認為中國處于以西方國家為中心的經濟全球化“邊緣”。“邊緣”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走西方的老路。這兩種觀點雖然內容有所不同,但其本質都是西方中心主義。持這兩種觀點的西方學者都將西方視為人類發展的頂點,把西方發展模式奉為圭臬。過于自大使他們不愿睜大眼睛看看中國真實發生的事情,甚至閉著眼睛對中國指手劃腳。既然他們不肯睜開眼睛看,我們就應該主動把中國故事講給他們聽。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