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美國白人工人階級、扶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業機器人、金融消費、國民素質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恩銘:美國白人工人階級緣何成了唐納德?特朗普的最大支持者?】
上海外國語大學王恩銘表示,美國白人工人階級的失勢和衰落體現了美國中產階級的失勢和衰落。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12月發布的調查數據,美國中產階級隊伍在過去的40年里嚴重縮水,從1971年占美國人口總數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如果說中產階級曾經長期以來代表著美國社會的中堅力量,現在,無論是從人數上講,還是從社會、政治和文化影響力上講,中產階級都在走下坡路。如今,美國中產階級向上流動的空間日益狹窄,向下流動的空間則越來越寬廣。那些從中產階級流動出來的人中,白人工人居多。由于經濟地位下降、生活質量縮水、政治力量邊緣化、社會影響力弱化,美國白人工人階級從迷惑走向失落,又從失落走向絕望。也正是由于這些疊加起來的一系列因素,憤怒而又無奈的美國白人工人階級現在成了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唐納德·特朗普的最大支持者。他們懷揣著丁點希望,期待著特朗普這樣的人來“拯救”他們。畢竟,特朗普反對外來移民、反對自由貿易、反對精英主義、支持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的主張,說到了這些“沉默的大多數”的心坎里,為物質和精神生活都處于困境的美國白人工人階級帶來了些許光明。特普朗是否將成為他們的“救星”,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白人工人階級在不首先努力改變自己的情況下,將很難擺脫當前的困境,重新回歸美國中產階級隊伍。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蔡繼明:扶貧開發成敗之舉在于精準】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蔡繼明認為, 根據“十三五”規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如下五項政策建議:一、研究全面小康社會的扶貧標準。二、進一步加大扶貧資金投入。三、進一步提高扶貧精準性。四、進一步強化內源扶貧。五、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扶貧開發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到戶、精準到人,找對‘窮根’,明確靶向。”各級黨委政府唯有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以舍我其誰的責任感,以問題為導向,為貧困地區的發展鋪好“底子”、出好“點子”,才能真正提升貧困地區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才能實現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
摘編自《文匯報》
【吳敬璉:不要把“結構性改革”與用行政方法“調結構”混為一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表示,提出“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在于運用不同于以往著眼于需求側因素(“三駕馬車”)分析方法,提出了有別于依靠需求拉動的應對方略。至于結構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的含意,則是指在市場經濟的總框架下對某些社會經濟架構和政府規制架構進行的改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體制改革,特別是政府職能的改革,不應當把它跟政府用行政手段“調結構”混為一談。
現在存在一種傾向,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由政府“有保有壓”、“有扶有控”地“調結構”,例如,主要用行政命令壓縮過剩產能,主要用政府投資和政府補貼去“扶持”新技術產業相混同。我認為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今年的優化結構要做的“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雖然也要借助某些行政手段,但主要還是要靠發揮市場作用做兩件事:(1)使經濟資源從供過于求、低效運營的部門和企業流向供不應求、高效運營的部門和企業,實現資源的優化再配置;(2)建立兼容的激勵機制,提振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摘編自《北京日報》
【黎文娟、喬標、王海龍:新格局下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面臨的挑戰】
黎文娟、喬標、王海龍撰文指出,從行業發展看,核心零部件尚未實現自主化生產。我國國產機器人大多應用在搬運、上下料、釬焊等領域,在焊接、汽車、電子制造等高端領域外資企業占較高比例,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整體成本比重過高,僅減速器占機器人的成本達35%,無法在高端領域與國外企業形成抗衡。從區域發展看,機器人產業園區布局缺乏差異化。大部分的機器人產業園內企業數量較少、規模不大,大多數企業是初次投資,產業發展雷同,產品同質化嚴重,在全球差異化競爭中處于劣勢,容易錯失發展的良機。并且,區域競爭方面,各地的招商引資政策存在惡性競爭,多地出臺的“機器換人”舉措也主要針對人工替代領域,在高端智能機器人領域應用較少。從發展環境看,科研體系、融資環境、人才保障等有待改善。我國機器人研發投入增幅逐年加大,但是我國的有效專利很難轉化為發明專利,機器人相關論文數量與科研成果轉化率形成倒掛,這與我國的科研體系密切相關。科研成果作為研究學者評獎評職稱的重要指標,并不以產業化為主要導向。從資金渠道上看,除了政府資金支持外,很多機器人企業的上市融資以概念炒作為主,融資資金并未用于實際研發與生產。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缺乏,企業、高校相關技術應用人才培養體系未有效建立,缺乏跨界的復合人才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差異化發展的瓶頸。
摘編自《學習時報》
【劉俊海:金融消費者不能輕信部分互聯網企業的承諾】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近年來,我國支付產品與服務尤其是移動支付推陳出新,發展迅速。但不少金融消費者在享受移動支付帶來的方便快捷時,往往輕視甚至忽視了隨之而來的風險。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相比傳統銀行,互聯網金融機構在面對“便捷”與“安全”的選擇時,往往將前者放在首位。當下,一些互聯網機構片面強調快捷而忽視了安全,沒有履行好對消費者的安全保障義務,導致了消費者出現非自身原因下資金被盜刷的情況。第三方支付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實現多贏,構建一個金融消費者友好型的金融市場生態環境非常重要。消費者也不能總是圖快捷、方便,快捷和安全最好兩者兼顧,如果兼顧不了,還是安全第一。消費者要看好自己的“錢袋子”,避免因為輕信部分互聯網企業天花亂墜的承諾而導致資金受損。
摘編自《經濟日報》
【朱永新:國民素質提高要與經濟發展同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看來,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關于“國民素質”的質疑之聲,仍然不絕于耳。我們曾經被稱為禮儀之邦,然而如今的禮儀缺失、道德缺失、誠信缺失正在成為社會現實之中刺眼的傷疤。大國之大既是國土之大、國力之大,更是民心之大、民德之大。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一個民族崛起的標準,遠遠不止于經濟生產總值,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十三五”規劃把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顯著提高作為一個戰略目標明確提出,體現了黨和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今后五年,要采取更為切實有效的措施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要落實到各種生活細節之中,從不闖紅燈、照章駕車、不在旅游景點涂寫、乘坐地鐵讓座這些小事做起。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