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村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路徑方式
農村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除了在意識觀念上促成社會成員對農村教育認識的自覺之外,還得從具體的路徑方法上來加以貫徹落實,真正將農村教育嵌入農村社會發(fā)展之中,以促進農村社會的內生和諧發(fā)展。
第一,注重基層力量,增強農村教育主體隊伍力量。
在以學校教育為唯一形式的農村教育結構之下,農村教育主體是單一的和封閉的,主要集中于中小學校中的學生和教師,而廣大的農村社會成員或家庭只扮演著“觀眾”的角色,他們可以“談論、批評或譏笑教育”,卻從未真正融入“教育之中”,既表現在未能以參與者的身份來促進農村學校教育的發(fā)展,也未能以自我教育者的身份來進行反思學習。因此,當前農村教育要注重學習型社會的構建,讓每一個農村社會成員都能獲得教育機會,把教育當成是“自我成人”的必要存在方式。當然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可逐步展開關于農村教育組織的設立和設計管理,讓村落中有一定文化水平或身份地位的老人、中青年社會成員及學生代表參與進來,主要進行與學校教育的溝通、農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收集組織、國家政治方針政策的宣傳等。總之,農村教育是活的,是具體的,是生活化的,因而建立組織化、常規(guī)化的農村教育組織是較可行的舉措。雖然暫無先例可循,但不斷加以政府、學校力量的引導,定能成為活躍于農村的、基礎性的有效教育形式或存在。
第二,夯實基礎教育,提升農村幼兒教育的專業(yè)性。
不可否認,當前農村教育或整個教育系統(tǒng)存在的問題不少,尤其是應試教育體制下大部分人都多少受到了“傷害”,無論身處學校教育系統(tǒng)中的學生還是校外的父母都圍繞著“分數、名校”而“煞費苦心”,人人弄得“精疲力盡”卻又“身不由己”,這的確是很長時期以來人們所面對的教育的“痛”。但必須清楚的是,包括農村教育在內的教育系統(tǒng)“有問題”并不構成人們“躲避、逃避或敵視”教育的理由。這恰恰表明,“此時此刻”農村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及社會成員身心的健康更離不開教育,或者說離不開“以人的完整生命發(fā)展”為目的的教育。那么,試問如何才能使農村教育發(fā)揮出“育人”的本質?顯然,在市場經濟不斷裹挾農村社會的今天,教育在人們心里已變得“無足輕重”,因而要想讓農村教育“強大起來”,成為實現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的力量,有必要夯實農村基礎教育,特別要加大對農村幼兒教育的投入和引導,讓農村兒童真正“贏在明天”,成為未來社會的主人。從這個意義而言,拯救農村教育或中國教育的是“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和深入的當下,農村幼兒教育需求旺盛,可質量卻堪憂,所以目前要根據農村村落布局情況適當增加幼兒園辦學點,并配置以優(yōu)秀的教育師資、環(huán)境資源等,讓“好教育”深深地種在幼兒心中,讓其真正喜歡教育,以教育來“立身處世”,進而讓“百年大計教為本”的理念成為現實。
第三,注重公共空間建設,豐富農村社會文娛活動。
作為單一形式的農村學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獨立于農村社會成員生活之外的,而好的農村教育應該起到“化民成俗”的功效,讓農村教育浸潤其身心之中。因此,當前農村教育要走“大眾化”道路,讓教育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最為現實和有效的方法是注重農村公共空間建設,讓農村社會成員走出家門,過一種“交往的生活”。畢竟隨著農村物質經濟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被“名利”吸引,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成一種“商品交換”,在這種情況下“人心渙散而無凝聚力”。所以,當前農村教育要夯實服務于農村社會成員身心“舒展”的公共空間建設,讓其有“吐露心聲和交流思想”的公共平臺,而這種平臺的建設應盡可能面向全體成員,而不僅僅是諸如“老年人活動中心”。為此,農村社會須對公共空間進行規(guī)劃,從布局、數量、活動主題等方面進行通盤考慮,在保證全體村民有集體議事或活動參與的場所之外,還得根據不同年齡、不同事務內容而組織多種文化娛樂教育主題,讓每一個村民都與有意義的教育發(fā)生關系,而不應像現在農村的文化娛樂活動專屬于農村部分成員。因此,目前農村教育十分有必要拓展和豐富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如閱讀、健身、舞蹈、職業(yè)技能培訓等,讓所有農村社會成員都“有所為”并從中受益,而不再像當前農村社會成員文化娛樂生活的匱乏或單調,并不斷固化、異化或遮蔽農村社會成員人性中的“意識、能動”等類特征的發(fā)揮。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白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生共諧’機制研究”(15XMZ051)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大理白族文化認同‘復合基因’的教育傳承機制研究”(14YJC88006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