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出訪、改革、傳播中國文化、經濟增長、“一帶一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朱曉中:習近平主席訪捷為中捷關系注入新內涵】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朱曉中指出,習近平主席成功實現了對捷克的歷史性國事訪問,同捷克領導人就深化政治和戰略互信、提升各領域交流合作水平達成廣泛共識,為雙邊關系注入了新的內涵。雙邊關系的新內涵大致反映在三個層面上:第一,提升中捷兩國關系,賦予中捷關系新高度;第二,以點帶面,推動對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取得新成就;第三,通過提升中捷雙邊關系,擴大中國-中東歐16國多邊關系,進而為中歐關系進一步向前發展增加“側供給”。
在雙邊關系層面上,中捷兩國的政治水平將因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得到極大提升和不斷鞏固。在此基礎上,雙方尋求更廣泛的共同利益,開展更深層次合作。在中國與中東歐合作層面上,捷克是中東歐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隨著中捷兩國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中捷兩國不僅將繼續推動雙邊關系的不斷發展,在多邊關系中,捷克希望借助自身的地理優勢、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在16+1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捷克與中國在衛生、地方合作及金融等方面的合作一直走在中東歐國家前列。在中歐關系層面上,捷克是中東歐的重要國家,中東歐是歐洲的重要部分,中東歐16國中已有11國加入了歐盟。
摘編自光明網
【熊玠:改革要敢走老祖宗沒有走過的路】熊玠撰文表示,鄧小平的改革,正是從“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開始的。慶幸的是,中國這條路子摸對了。鄧小平對老祖宗采取的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說老祖宗的話要分析,對的就繼承,不對的就放棄。與人們通常理解的“老祖宗”不同的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還有一些“洋老祖宗”,這其中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這些外國來的“老祖宗”占據著意識形態的制高點,也需要認真地去研究和分析。鄧小平一方面尊敬老祖宗,不丟老祖宗,另一方面又提倡講新話,走出一條老祖宗沒有走過的路子。鄧小平講的新話很多,概而言之,有三點讓世界人民印象深刻。第一,鄧小平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就說出了老祖宗從來沒有說過的新話。第二,過去對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一直認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于是搞了人民公社,批判資產階級法權,這實際上是把馬克思對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要求搬到了初級階段。第三,過去的社會主義世界曾經固守僵化的經濟和政治管理體制,簡稱蘇聯體制,人們很容易把這種體制等同于社會主義制度。
摘編自《學習時報》
【劉萍: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做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者”】
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萍表示,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更需要我們講好中國經濟發展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爭做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從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來看,聯系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一把鑰匙”就是推進文化認同,歷史上,文化差異對國際經濟合作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國際貿易中所產生的大量額外費用,還表現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所缺失的標準規則制定權。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本著這一重大判斷,我們要積極推進自身角色轉型和任務轉型,積極適應對外開放新態勢,敢于擔當,勇于作為,堅定地成為中國對外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摘編自《經濟日報》
【石建勛:新“速度擋位”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石建勛指出,經濟增長區間目標增加了中國政府調控經濟彈性空間。經濟增長6.5%一7%的合理區間提出,說明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宏觀調控的目標開始明晰,已基本找到新的“速度擋位”。這是中國政府在去年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創新宏觀調控的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是對以前經驗總結、認識深化的結果,說明中國政府在經濟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在宏觀調控中表現得更加成熟,有了更強的定力和信心。以“合理區間”為基礎的新型宏觀調控思路將對中國的改革攻堅和經濟轉型進程發揮重要作用。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年。一方面,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改變,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改變,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沒有改變。另一方面,傳統的過剩產能淘汰和去庫存以及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壯大都有一個長期過程;國際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確定性增加。
摘編自《文匯報》
【顧學明:“一帶一路”注重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全球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復蘇進程緩慢。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為6年來最低,2016年或將繼續保持低速不均衡的復蘇態勢,形勢依然難言樂觀。國際社會一些言論錯誤地將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歸咎于經濟全球化,少數國家出現了反經濟全球化的現象,甚至不惜采取所謂的保護措施限制要素自由流動,致使世界經濟雪上加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對癥下藥,目的在于通過“五通”清障搭臺,促進經濟要素在沿線各國有序自由流動,疏通世界經濟血脈,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加快世界經濟復蘇步伐。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比較優勢發生重大變化,勞動力等傳統比較優勢明顯弱化,資金供給、技術創新、信息網絡等方面的實力顯著增強,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的基礎更加堅實,資本技術密集型經濟日益成為我國競爭合作新優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我國與沿線各國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彼此間市場、行業和項目在要素支撐下深度融合,將經濟互補性轉化為發展驅動力,形成各取所需、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享共贏的良好局面。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