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由商品輸出國變成資本輸出國,對外投資已經超過引進外資。這表明,中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實行從引進來到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轉變,正在國家層面上加快實施對內、對外雙向開放新戰略。在對外開放新格局下,我們要積極作為,在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塑造中國國際形象的同時,爭做中國對外開放的“推動者”,做中國對外經濟的“踐行者”,做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者”。
一、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做中國對外開放的“推動者”
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我們了解中國對外開放最新動向?!笆濉逼陂g,中國對外開放的特征是全面開放、深度開放,是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開放,是對內、對外同步雙向的開放,對外開放的任務是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培育競爭新優勢,拓展外貿發展空間,積極擴大進口,對外開放的目標是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同世界各國的戰略互信、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快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而在對外開放的態度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對外開放的成就和對外開放的決心,并不能掩蓋對外開放進程中的雜音。近年來,唱衰中國經濟聲音時有耳聞,選擇性發聲或失聲現象時常存在,對此,我們要充分預估和研判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多角度、全方位向世界宣傳中國的開放政策,著力講好四個內容:一是向世界講清事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道路不會動搖、不會改變,堅持自力更生、立足國內市場,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的指導方針,我們不但要繼續開放,還要讓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開發,以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給國際市場吃一顆定心丸;二是向世界講透道理。中國對外開放不會成為全球經濟秩序的“麻煩制造者”,恰恰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有力推動者”,中國將遵守世界貿易規則,改革成果將惠及世界其他國家;三是向世界講好故事。中國的發展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國的發展模式,其在經濟領域的巨大成就對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四是向世界講明立場。中國對外開放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但絕不是放棄正當權益去迎合國際經濟合作,更不會犧牲國家核心利益去獲取國際社會對改革開放的支持。強化底線意識、堅守底線思維是我們對外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紅線”。
二、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做中國對外經濟的“踐行者”
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我們了解世界經濟發展最新動態。當前,國際競爭正進入“后危機時代”,迫切需要中國增強國際經濟領域的話語權,而國際經濟領域的話語權,不是用語言去作簡單的思想交流,更多的是用各國自己的經濟理論表述本國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在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理念和運行機制等環節發出的對外聲音中,我們常常找不出符合國際主流經濟學規范的語言,對中國經濟學理論的表述仍然處在經驗話語或西體中用的狀態,造成在國際經濟領域的話語權缺乏有說服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數據。
對外話語權問題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切實推進多邊外交,推動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話語權。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最重要的還是落實在行動自信和行動自覺上,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用中國的經濟理論凝練中國的經濟實踐,用中國的經濟實踐構建既具有當代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主流經濟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當下,增強中國對外話語能力,重要的是做到三個堅持:一是要堅持道路自信。中國經濟影響力具有全球效應,不僅能以強勁增長向世界貢獻動力,也能憑借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總結出符合經濟規律和特點的中國方案向世界提供智慧理念。二是要堅持立破并舉。在強調中國經濟發展主體性的同時,既不能簡單套用西方經濟理論和分析工具來解讀和指導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也不能用老眼光、舊思維分析和探討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要找準機會敢于出招,找對地點善于亮招,沖破西方輿論藩籬,搶占中國話語有利位置。三是要堅持創新思維。抓住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迫切尋求新增長動力的有利時機,聚焦國際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短板持續發聲,堅定地用中國話語合理解讀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國際國內兩類規則,推進中國話語地位從國際邊緣走向國際中心。
三、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做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者”
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更需要我們講好中國經濟發展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爭做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從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來看,聯系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一把鑰匙”就是推進文化認同,歷史上,文化差異對國際經濟合作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國際貿易中所產生的大量額外費用,還表現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所缺失的標準規則制定權。
鑒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攀升,加之“一帶一路”和全球治理等國家戰略任務的提出,減少因文化差異給中國對外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就成為一項新課題擺在我們的面前,必須積極面對和認真研究:一是通過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增強,在世界范圍內積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挖掘中華文化的豐厚內涵和恒久魅力,不斷促進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二是通過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用我們自己的民族語言介紹中國經濟發展的美好前景,以經濟為紐帶,推動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逐步找回中國優秀文化的自信;三是通過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用我們自己的智慧將中華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和而不同、合作共贏”的傳統文化思想傳承好,將“平等友好、互利互惠”等古代絲綢之路理念倡導好,為推動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鋪好文化路,架好文化橋。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本著這一重大判斷,我們要積極推進自身角色轉型和任務轉型,積極適應對外開放新態勢,敢于擔當,勇于作為,堅定地成為中國對外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萍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上一篇:擴大有效供給 滿足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