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促進經濟高效可持續增長,通過市場驅動和政府推動的有機結合,實現資源要素有效供給、質量提升和高效配置。而從內涵看,可以分解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個緯度
作者: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書記 肖林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思想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它不同于西方供給經濟學派所提出的改革,也不同于結構主義經濟學思想所提出的改革,而是基于當今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對中國改革實踐的理論綜合性集成創新,是中國經濟在新時期的一次探索性改革和思路調整。在此背景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范疇。
八大理論支撐豐富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經濟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運動規律和發展趨勢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基本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充實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八方面:
一、發展生產力理論:堅持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高效持續發展。二、經濟制度理論: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三、分配制度理論: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四、改革理論:堅持以改革創新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五、開放理論: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以主動開放戰略融入經濟全球化。六、發展理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七、路徑理論: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八、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理論: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
三個方面構成內涵架構
立足于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背景邏輯,以及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詮釋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促進經濟高效可持續增長,通過市場驅動和政府推動的有機結合,實現資源要素有效供給、質量提升和高效配置。而從內涵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分解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個緯度:
“供給側”是指著眼于供給端和生產端的管理和制度建設,即對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的投入方式、投入結構、企業生產成本、生產方式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對促進資源要素有效供給、質量提升、高效配置的市場機制和制度的建設。
“結構性”是指結構的優化調整,即立足于資源要素有效配置和供需有效匹配,促進生產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區域結構等系列結構性問題化解,進一步釋放錯配資源的內在價值,有效提升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改革”是對原有制度改革和新制度的構建,即為了確保資源要素有效供給和高效配置,促進結構優化調整,對原來束縛資源要素供給、市場配置功能以及結構優化調整的制度進行改革創新,構建有助于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制度保障。
上述三個方面構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的架構,三者是有機統一體,相互關聯,相互促進。供給側管理和制度創新是出發點和立足點,結構優化調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腳點。
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方向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央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重新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理論集成,其需要解決的問題相互交織、互相關聯,需要強化五大發展理念的規律指引。
從創新理念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是制度變革,還是結構優化以及要素升級,其核心是創新。要把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要素效率提高上來。
從協調理念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協調好財稅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戶籍改革等各項改革的關系,協調好適度擴大總需求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關系等。
從綠色理念來看,推行低碳循環和減量化的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矯正生態環境資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資本、勞動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消化過剩產能,形成供給與需求的良性循環。
從開放理念來看,以開放理念為引領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健全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形成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互利共贏的供給制度體系。
從共享理念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更加注重制度供給公平,健全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強化共享機制,促進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物質成果。
推進改革的戰略路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中長期過程,但短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重點問題,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因而,要著力化解短期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或矛盾,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拓展空間、贏得時間、營造環境。比如,著力化解產能過剩,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有效化解房地產庫存,降低房地產業波動對經濟發展的沖擊;有效化解金融風險和地方政府債務、銀行壞賬、企業高負債等,防止系統性風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漸進的過程,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對一些關鍵性制度缺陷做重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中長期的制度構建,對原有的制度進行新陳代謝,也強調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因此,需要“供需兩側”同時發力、有效協同。通過有效的需求側管理,實現經濟增長的適度擴張,確保經濟運行、就業環境的總體穩定,營造寬松的經濟環境和良好的戰略機遇。比如,通過完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使得新消費需求得以有效釋放,從而拉動供給創新,使得新需求與新供給有效匹配;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提升投資效率,補齊社會短板,進而刺激和營造較大的產品或服務供給空間;通過外貿結構的優化升級,帶動新供給產品的生產和投資,等等。
總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中,必須加強供給側改革與需求管理的有效協同,從而保障和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