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博物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民幣、提升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法官與“工匠精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龔 良:好的博物館是一本有趣的故事書】
南京博物院院長、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龔良指出,評判博物館服務公眾的標準當然有很多,最直觀的一點是“有人來”;二是“愿意留”;三是“高興買”;四是“滿意走”。很顯然,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博物館不能像教科書一樣深奧枯燥,而是要像一本有趣的故事書,讓觀眾能看、能問、能動手,現在中國博物館界都在為此努力。趣味性強的博物館往往能給你帶來驚喜。動態的、參與性強的展覽展示也能給予觀眾意外的收獲與驚喜,讓過去的生活動起來,是博物館所吸引公眾的重要手段,體現這種理念的莫過于喜劇電影《博物館奇妙夜》。
在博物館中,文物是靠陳列展覽和良好的服務等方式,實現歷史與人的對話,“閱讀”文物、展覽及其背后的故事,成為一種現代人生活與休閑的藝術。而享受博物館溫馨、靜謐、幽雅的氣氛和難得的趣味,將成為我們放松緊張的工作、學習、生活的一劑良方。當我們走進博物館的大門時,希望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歷史、藝術、文化之美。
摘編自《新華日報》
【于洪君: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于洪君表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智庫的各項管理制度。在資金層面,國家要給予智庫建設更多的扶持,尤其應當針對社會智庫設立特別基金或專項基金,讓社會智庫有資格、有途徑去獲取支持自身發展的資源。此外,還應在對外交往方面給社會智庫創造更多條件。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因此,中國智庫在國外設立分支的需求大大提高,高端智庫應在國外設立代表處,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并加快相關體制機制的建設與落實。與此同時,在加強高端智庫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用好離退休黨政干部這一人力資源,發揮其社會余熱,讓他們參與智庫活動,為智庫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摘編自《光明日報》
【趙晉平:人民幣不具備持續貶值的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趙晉平指出,前一個時期,唱空人民幣的市場暗流涌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度連續出現較大幅度貶值,加劇了全球市場擔憂和中國的資本外流壓力。人民幣貶值預期增強除了受主要國家宏觀政策走向分化和全球資本流動不確定性上升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之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信心受挫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應當看到,人民幣并不具備較長時間內持續貶值的基礎和條件。一是因為中國增長在世界范圍內仍屬于較高水平,經濟基本面并沒有發生變化;解決結構性問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開始加快推進。二是中國經常項目收支的順差格局仍在持續,2015年貨物貿易順差接近6000億美元。三是中國沒有為擴大出口而促使人民幣貶值的需要和動機。四是前兩年美聯儲的政策變化對中國沖擊有限,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較小,相對于一籃子貨幣則有明顯升值;目前美聯儲加息步伐趨于謹慎,甚至不能排除轉向負利率的可能性,人民幣貶值壓力將明顯減緩。總體來看,人民幣不論是對美元名義匯率,還是對一籃子貨幣的綜合有效匯率,今后可能更多呈現雙向波動態勢,基本穩定的格局不會發生大的改變。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會林:提升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推出優秀文化成果】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表示,文化發展有其特殊性,一國文化世界影響力的提升受諸多因素影響,不會簡單地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就自然而然提升。要提升我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需要確立對外文化傳播的指導思想,明確對外文化傳播的具體目標,形成對外文化傳播的體制機制等,也就是要有頂層設計。但一國文化世界影響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則是形成真正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優秀文化成果。因為就一般規律而言,只有優秀文化成果才具備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在世界上拿不出真正優秀的文化成果,一國文化的影響力就缺乏載體,無從談起。因此,要提升我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扎扎實實推出那些能夠代表中國并被世界廣泛認可的優秀文化成果。當下,優秀文化成果不夠多,正是我國文化世界影響力不夠大的現實瓶頸。這就要求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優秀文化成果的創造上,集中精力向世界推出一批追求藝術和真理、能夠代表中國的品牌之作。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自吹自擂,需要克服浮躁和虛榮心態,真正沉下心來做。
摘編自《人民日報》
【田成有:法官需要“工匠精神”】
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田成有認為,“工匠精神”不是哪個行業的“專利”,法官同樣需要工匠精神。如果說,制造業工人打造的是工業產品,那么,法官打造的則是“司法產品”,此產品一方連著當事人,一方連著司法公正。法官打交道最多的是當事人,當事人是正義產品的“消費對象”,審好每一個案件,就是法官獻給社會的最好的“正義產品”。
在我們身邊,“工匠精神”已經丟失得太多太多,能夠沉下心來,像一名工匠一樣,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地專注于案件上已經越來越少。法官的服務意識、服務精神、服務作風和服務態度與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差距很大。從立案到調解、庭審、宣判、送達乃至執行的整個過程,是當事人對司法充滿體驗、感受的過程,當事人感受不到法律應有的人文關愛和熱情服務,無論裁判結果如何,都難以使當事人建立起對法官乃至法院起碼的信任。只有當事人感受到、體驗到,正義才能實現。法官只有在各個工序、各個環節上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不留瑕疵、不出差錯,追求卓越。唯有此,產品的受用者——當事人才會滿意,才不會要求“退換”。
摘編自《法制日報》
【葛劍平:打造“產學研”合作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平臺】
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葛劍平表示,人才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核心要素。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生力軍,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是對社會活力最有力的激發。真正從根本上補齊教育短板,切實讓創新創業教育為實現大學生創業夢想助力護航,建議重點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重塑創業教育內涵,正確定位創業教育目標。二是要有務實重行,構建特色創新創業教育。三是要培訓師資隊伍,打造“雙師型”創業導師團隊。四是要加強產學研“無縫”合作,重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五是要重組內外創新資源,形成創業教育服務組織。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