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南財經大學 龔剛
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國經濟活動的基礎,是體制設計、政策制定和行動規劃的依據。其中,對內經濟戰略是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一方面,在勞動力市場上,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不存在大規模剩余勞動力,勞動力工資在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傳統投資依賴型經濟增長方式越來越不適應新常態的變化和要求。因此,中國經濟結構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矛盾,如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和資金環境壓力過大等。這些矛盾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戰略需要克服的難點和重點。
轉變技術進步類型
在前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或在舊常態下),中國經濟高增長的主要動力既包括剩余勞動力的不斷投入,也依靠技術的不斷進步。然而,當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后,如果不考慮外部因素,經濟增長的動力只能來源于技術的不斷進步。
技術進步可分為引進型技術進步和自主研發型技術進步兩種模式。中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就有技術引進的傳統,技術引進的好處在于不需要從頭做起,可以節省研發投入。20世紀50年代,中國從蘇聯和東歐引進技術400多項;在1972—1977年間,中國從日本和德國等國家引進技術222項。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技術進步最主要的源泉就是技術引進,充分利用與國際前沿水平的巨大差距,通過“干中學”和接受發達國家的技術外溢,提高技術水平。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技術引進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成套設備和專利購買大幅度增加。90年代以來,外資引進極大帶動了中國的技術升級,成為中國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然而,隨著中國的技術水平逐漸接近國際前沿,技術模仿和引進的空間越來越小,而且部分國家開始禁止相關技術的對華轉移,這無疑讓引進技術的模式難以持續。因此,新常態下的自主研發將取代技術引進,成為推動技術進步的一種主要模式。
完善自主研發和創新機制
創新是將研發的技術(或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首先,創新的源泉是知識的積累。知識一般分為基礎知識和應用型知識,直接用于企業自主創新的知識稱之為企業專用知識。顯然,企業專用知識建立在基礎知識和應用型知識基礎上。一般地,政府向教育部門和科研機構直接提供研發資金。教育部門培養人力資本,人力資本進入經濟社會的各個部門,成為研發活動的主要要素投入,同時教育部門也從事基礎性知識的研發。科研機構則專注于研發,從而積累知識(包括基礎知識和應用型知識)。
在整個創新機制中,企業發揮著關鍵作用。企業不僅是創新的執行主體,而且從事企業專用知識的研發和積累。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企業特有的技術儲備和知識存量是其保持技術領先的關鍵。許多大型企業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發部門,每年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積累大量的企業專用技術(或知識)。企業也許并不立即將這些技術和知識(具體體現為一些設計、圖紙和軟件等)投入生產,即不立即進行創新,甚至有可能不申請專利,而只是對其進行嚴格的保密。然而,恰恰是這種儲備能確保企業在行業中長期保持技術領先地位:當投入市場的產品逐漸變得過時,企業會將技術儲備中的新技術投入使用,以新產品或產品升級換代的方式將其投入市場。
中國要實現技術上的突破,改變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必須建立技術和知識儲備體系。
構建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制度
根據上述分析,中國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歸根結底在于經濟體和企業的“保險柜”里有多少位于世界前沿的技術存量,以及能否迅速累積技術存量。從這個角度而言,在新常態下,中國制定對內發展戰略的方向是:為自主研發和創新提供足夠的激勵。
然而,為自主研發和創新提供足夠激勵并非易事。這不僅需要更多的教育和研發投入,需要教育和科研體制的改革(以使這些投入能更為有效地使用),需要政府管理經濟行為模式的轉變,而且需要構建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制度。
就企業制度而言,影響企業研發積極性的因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的短期行為,二是企業的壟斷行為。由于研發需要大量投入,而收益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一個追求短期利益的企業難以對研發進行大量投入。此外,當企業的利益大量來自于壟斷地位時,企業也缺乏研發的激勵。而追求短期利益和過分依靠壟斷地位恰恰是很多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通病。
企業規模和財務能力是決定企業研發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中國,我們經常看到,中小型民營企業盡管有激勵去進行研發,但沒有能力和實力;而大型國有企業盡管有能力和實力進行研發,但卻缺乏激勵。正因為如此,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改革國有企業的干部任免制度和考核機制,減少國有企業短期行為等是建設創新型經濟的重要基礎。
國有企業在規模和財務能力等方面的優勢,決定了其理應成為中國自主研發和創新的中堅力量。因此,中國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能否轉向創新型經濟,關鍵在于國有企業的改革,在于能否構建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制度。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新增長點研究”(15ZDA01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