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隆國強
【編者按】“十三五”時期,世界經濟處在深度調整期,全球經濟治理變革和新一輪經貿規則構造期,中國如何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如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如何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如何促進創新、綠色發展、產業升級?如何打造參與國際競爭新優勢?如何提高參與全球治理水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本文進行了深入闡述。
新常態對改革開放的新要求
開放發展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中的一個重要理念。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的目標與動力正在轉換,增長要實現中高速、產業正邁向中高端,“五大理念”指導下的新發展戰略對開放提出新要求。即在經濟新常態下,開放戰略要充分利用外部資源與市場,與國內資源與市場有機整合,促進創新、結構升級與價值鏈提升。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要提升中國在全球分工的地位,這也與國內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高度一致。要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來引進高端的產業活動、高端的生產要素、更加先進的技術,包括制造業、服務業,提升中國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這意味著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提升。從這個角度來審視,不難發現,我們原來很多領域開放程度均顯不足。例如,資本和技術密集行業的開放就很不夠。美國和德國在早期產業發展中,都采取了幼稚產業保護做法。在產業發展的幼小早期,政府為了保護國內市場,限制同類產品進口,從而培育這些幼稚產業、新興產業的成長。該種產業政策在歷史上叫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進口替代政策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幼稚產業保護理論。但是實行進口替代的行業,普遍都存在著保護時間過長、保護程度過高的問題,就像在溫室里的花朵,難以形成較強的生命力。在中國,許多資本密集型或者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中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即保護過度、保護時間太長等,導致創新動力不足。以汽車產業為例,中國的汽車產業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起步了,韓國是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做轎車,但韓國轎車的競爭力在全球已不可忽視。我們仍然依靠著高度的保護政策,雖然汽車產量、產業規模已經很大,但是國際競爭力還是很弱。中國的比較優勢已經在轉換,原來可以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參與全球競爭,但是現在,勞動力成本已然提高,未來5年、10年還將繼續大幅度上升,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已經受到嚴峻挑戰。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也有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一方面要維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把原來靠低成本變成靠質量、靠技術、靠品牌、靠服務;另外一方面,也要提高中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要靠改革,要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深化落后行業的改革;靠開放來促改革,也就是需要轉變原來這些資本技術產業發展的整體指導思想,要用開放發展的理念替代進口替代發展的理念。
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按照這個要求,應進一步拓展、完善空間和行業開放新格局。新格局、新戰略和新體制這三者是三位一體的,形成參與全球競爭的新優勢是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有兩個支撐:一是體制,就是形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二是開放的新格局,既包括空間上的格局,也包括行業上的格局。
支撐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發布了《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總體目標是: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實現開放型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階段中國改革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從當前的發展階段出發,根據中國參與全球分工升級的現實條件和目標來設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設計,明確要求在2020年之前建成基于現階段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支撐二:開放的新格局。首先,空間上的格局提到的是雙向開放,對發達國家和對發展中國家的開放。因為我們早期的開放比較偏向對發達市場的開放,現在提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涵蓋65個國家,其更加重視對周邊國家、對亞洲新興經濟體的開放。在空間布局上,沿海、內陸、沿邊將承擔不同的任務。對沿海地區來說,進一步提高開放水平,能夠引領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繼續創新,也就是所謂形成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沿邊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它是我們落實周邊外交戰略的重要支點,同時也是建設國家大通道的重要載體,是保障資源安全、能源安全、國防安全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架構。加快沿邊地區的開放,是落實“一帶一路”大戰略的一個重要考慮。目前,不少地方陸續提出了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方案。例如,西安將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甘肅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寧夏建設內部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在“十三五”期間要謀劃一些可操作的舉措,既推進中部地區加快開放,還要做好承接東部地區一些產業的轉移;另外也要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全球分工和全球競爭。這個大格局是空間布局的關鍵點。
其次,產業格局方面。過去30多年把制造業的開放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制造業的開放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使得中國一躍成為貨物出口的第一大國,但是這些出口的產品絕大部分在中國的增值環節是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價值的。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言,開放競爭就是在國內公平的競爭環境下,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同時還有國際競爭,所以貿易保護程度也應該有所降低。當然,這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要在明確戰略的情況下逐漸降低保護程度,逐漸引入競爭,盡快推動在技術、品牌、商業模式等方面的不斷創新,增強國際競爭力。
另一個開放不足的領域是服務領域。服務業的子部門一共有160個。中國加入WTO時承諾開放100個,其中29個沒有附加條件,剩下的附加了各種各樣的限制條件。例如地域限制、股權限制等。但實際上,國內的服務是不能完全滿足老百姓需要的。比如教育中的擇校難,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夠,醫療資源供給不足。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靠改革,一是靠國內本身的改革,例如促進教育均衡,公立醫院的改革等等;二是要開放,開放才能促改革,通過開放引入新的服務業態、新的服務理念,甚至把一些高端的服務資源吸引過來。所以,服務領域開放是新一輪開放的重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筑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通過開放來促進國內的改革、促進國內的創新、促進中國整個產業,特別是那些高附加價值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如果把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比較,把不同的產業進行分類,會發現資源類的產業、農業、服務業,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產業等競爭力比較弱。但尚存在一些企業,比如中石油經過改革以后,可以變成全球很有國際競爭力的石油公司。當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力受到挑戰的時候,要想辦法在資本技術密集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領域提高國際競爭力。未來的5年規劃要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形成開放的新格局。構建開放新格局本身也是新體制不斷建立和完善的過程,目標就是形成參與全球競爭的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