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司法系統改革、扶貧、網絡信息安全、創新發展、互聯網、智能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貴祥:司法系統改革助力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第一巡回法庭庭長、二級大法官劉貴祥表示,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全國法院系統要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服務意識,按照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把服務開放發展、服務創新發展、服務人民群眾等三大服務做實、做好。
首先,打造便捷、陽光司法,為企業創新提供公開透明的司法服務。同時,依托信息化全面深化司法公開。最高人民法院已經打造了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司法公開平臺,下一步要充分利用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及時公開案件的立案、庭審、宣判、執行等訴訟過程,方便當事人及時查詢了解訴訟進程。其二,正確審理金融借貸糾紛,支持金融創新。下一步,人民法院在維護金融秩序、支持金融創新方面的工作包括:要妥善處理刑民交叉問題,劃清合法借貸與非法借貸的界限,區分正常的借貸行為與利用借貸資金從事違法犯罪的行為,既要依法打擊和處理非法集資犯罪,又要依法維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其三,進一步完善破產制度,妥善處置“僵尸企業”。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重要規律?!俺林蹅扰锨Х^,病樹前頭萬木春”,通過充分發揮破產清算程序在淘汰落后企業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助力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曉玫:網絡信息安全助力新常態下的微金融】
西南財經大學副教授、中國微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曉玫指出,我國經濟正步入新常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如何繼續保持經濟的健康運行態勢,占城市人口絕大部分的普通收入人群顯得尤為重要。一直以來我國強調通過擴大內需來促進經濟結構轉型,雖然近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收入也不斷增加,然而普通個人在我國金融市場仍然不夠活躍,如何讓普通個人加入到金融市場中并樹立其主體地位,進而帶動產業升級轉型和創新突破,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成為我國經濟能否實現健康轉型的關鍵因素。其實,在新常態下,金融市場中的“新動力”便是注入了互聯網基因的微金融。
微金融的覆蓋面以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為主,相應的大數據也包含了企業運營數據、客戶信息、個人隱私等細節記錄。這些數據的集中存儲增加了數據泄露風險,同時,鑒于一些個人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并沒有明確界定,掌握大數據的企業也存在濫用數據的可能。為保障我國數據信息安全,首先,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個人隱私等敏感信息的使用界定清楚法律邊界,同時加強對重點領域敏感數據的監管。其次,在鼓勵對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進行應用研發的同時,還應該加大對數據安全技術研發的投入,規范數據市場,制定行業標準,提高大數據安全技術水平,以期促進我國網絡信息產業的健康發展。
摘編自光明網
【金江軍:以互聯網實施信息扶貧】
金江軍撰文認為,隨著信息化、互聯網的發展,我國貧困人口和家庭與富裕人口和家庭之間、貧困地區和富裕地區之間存在巨大的數字鴻溝。我國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城鎮地區與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分別為64.2%和30.1%,相差34.1個百分點。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只占27.9%。為此,要結合“寬帶中國”戰略,加快貧困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上網條件。各級扶貧機構要通過組織培訓活動、動員志愿者等方式幫助當地貧困人口中普及互聯網知識水平,提高互聯網技能水平,使互聯網成為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在信息扶貧過程中,各級扶貧機構要充分發揮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相關社會團體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的作用。
摘編自《學習時報》
【郗戈:創新發展突破動力“瓶頸”】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郗戈指出,當前我國發展在增長動力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是: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經濟社會發展的某些領域出現了動力不足的“瓶頸”。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國際發展競爭日益激烈,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相對滯后,說到底還是在于社會發展的動力未能得到全面釋放。
從唯物史觀的高度看,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互動,其中的決定性方面在于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技術創新。在經濟新常態下,主要靠要素投入拉動、憑低勞動力成本競爭的粗放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傳統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作用也持續減弱,而經濟發展的動力更加依賴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因此,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傳統的后發優勢轉向先發優勢,著力進行供給側的“新三駕馬車”(要素質量、結構優化和科技創新)的改革發展??梢?,只有創新發展才能從根本上突破發展動力不足的“瓶頸”。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姚志偉:互聯網立法的三個原則,最大限度地實現立法效果】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網絡立法問題研究:歐美經驗與本土構建”課題組成員、廣東金融學院副教授姚志偉表示,目前,我國已進入互聯網立法高峰期。一方面,《電子商務法》《網絡安全法》已進入全國人大立法程序,有望在近兩年出臺,這可以打破互聯網領域法規層次較低的現狀。另一方面,國務院各部委也在其各自監管范圍內,密集出臺監管規則。在這個高速發展且社會關注度很高的新興行業進行立法,難度很高。在立法高峰期,更應講求立法規律,尊重互聯網行業的特性。為最大限度地實現立法效果,互聯網立法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科學立法??茖W立法是立法的基本原則,體現在互聯網立法領域,科學立法首先要求按照互聯網本身的規律來進行法律設計,不能把傳統非互聯網領域的規則簡單套用到互聯網領域。第二,民主立法。民主立法,要求立法過程中遵守民主程序。在互聯網立法問題上,民主立法需要破除立法部門利益化的傾向,即立法為本部門攬權、為本部門謀利的傾向。第三,謹慎立法。謹慎立法是指互聯網產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其發展速度迅猛,產業形態變化也十分快。
摘編自《光明日報》
?。ü饷骶W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