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辛
????11月7日~8日,以“中國人口地理格局與城市化未來”為題的紀念胡煥庸線發現8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國際地理聯合會秘書長michaelmeadows到會祝賀;中科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傅伯杰,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等專家學者從各個方面審視了中國的人口地理格局和“胡煥庸線”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意義,共同探索未來中國的城市化道路。
????在中國地圖上可以畫出一條神秘的分界線——“黑龍江璦琿—云南騰沖線”。這條北東—南西向的直線將中國切分為兩大板塊:人口密集的東南部和人口稀疏的西北部。這條線被稱為“胡煥庸線”。1935年,當時的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在論文《中國人口之分布》中繪制了中國人口分布圖,并畫出了中國人口分布的這條重要界線。
????“胡煥庸線”不僅成為中國人口地理格局的重要基線,而且深刻影響著對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空間格局的界定和認知。當前,中國的城市化格局也將打上“胡煥庸線”的烙印。李克強總理曾強調,中國的城市化戰略要考慮“胡煥庸線”的背景,并提出了“胡煥庸線能否突破”的追問,希望實現更為均衡的城市化目標。
????胡煥庸在華東師范大學執教時的弟子丁金宏表示,中國人口分布的不均勻性在波動中上揚,同時隨著人口增長,密度等值線向西北方向平行移動,而“胡煥庸線”在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嬗變中表現出充分的穩定性。“這表明中國人口分布的人地關系基礎十分穩固。宏觀的人口分布根植于人類行為的兩個基本邏輯:食物和就業。”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楊云彥指出,任何的人口分布狀況都有其客觀合理性,差異的存在非常正常,不可能要求富饒的平原和環境約束非常強烈的沙漠地區都有同樣的人口密度。總理之問和“胡煥庸線”問題的核心在于科學的、可持續的、均衡的發展,而不是人口絕對的平均化分布。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王桂新認為,人口遷移的區域模式與人口分布的區域模式具有密切關系。盡管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受改革開放的推動,人口遷移日趨活躍,但這并未改變我國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這也解釋了“胡煥庸線”為什么歷經80年變遷仍然十分穩定。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朱宇提出,在人口相對密集、交通條件便利、同時有大量流動人口外出的一些內陸地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就地就近城鎮化,應成為中國城鎮化整體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王錚則通過仿真模擬,預測了中國到2060年的氣候變化、農業生產潛力以及水資源供應,估算了“胡煥庸線”在人口格局方面突破的可能性。他認為,中國如果要打破“胡煥庸線”,需要地緣政治經濟學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