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網絡安全、黨性缺失、五大發展理念、扶貧、民主政治建設、結構性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魯傳穎:網絡安全生態體系建設應當找準抓手】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魯傳穎表示,在建設我國的網絡安全事業中,應當有頂層設計的意識,以生態體系建設為主要目標,避免在法規、技術、行業和人才等方面出現短板和各自為政的現象。生態體系發展的重要性體現在會對網絡安全每一個領域的發展提供支撐。當前我國網絡安全生態體系建設應當注重找準抓手。首先,要加強網絡安全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技術人才,網絡安全相關的法律、政策人才都需要加大培養的力度。可以加強政府與高校、企業之間的合作,在這一點上美國政府很多機構都與各大高校有著密切的合作,每年不僅有大量的研究項目,還有雙向的人才交流;其次是要加強網絡安全產業的發展,既要重視培養壯大自主網絡安全企業,也可以向韓國政府那樣鼓勵外國的網絡安全企業、人才落戶、發展;最后,加強對先進的網絡安全技術突破,目前國際上網絡安全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對態勢感知、入侵檢測以及歸因等重點技術應當如總書記所言,“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
摘編自光明網
【于詠華:黨性缺失、本色變質是黨內嚴重問題】
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教授于詠華認為,當前,一些黨員放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理想信念動搖、政治根脈斷裂。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模糊,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理想認識不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不足,對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熱情不高,面對各種誘惑,定力不足、盲目跟風。一些黨員放松黨性修養,黨員意識淡化、宗旨意識淡薄,為民盡責、忠誠于人民、忠誠于黨的本色退化。淡忘了入黨宣誓與承諾,不愛黨、不護黨,不遵守黨的紀律,不守黨的規矩,不為群眾謀利,甚至還見利忘義、與群眾爭利、損害群眾利益。一些黨員放松共產黨人的德性修養,責任、擔當意識淡化,求真務實、艱苦奮斗、敢為人先的本色退化。經不起金錢美色誘惑,頂不住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侵蝕。精神“缺鈣”,黨德、官德失守,情趣低下,意志薄弱,迷戀于奢靡享樂。工作中要么急功近利、盲目蠻干,要么為官不為、不敢擔當。還有一些黨員放縱自己,無視黨紀黨規,其廉潔自律、恪守規矩的本色退化。工作中松松垮垮、拖拖拉拉,生活中吃喝玩樂、渾渾噩噩。這就迫切需要在全黨進行黨性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摘編自《河南日報》
【孔新峰:五大發展理念充實中國話語】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孔新峰認為,新世紀以來,不少國家及國際組織在多次重要的國際會議等場合上,曾不同程度地對上述核心價值科目多有表述,使之不顯突兀,具備較好的國際社會心理認知基礎。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經濟發展新常態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語匯不同,五大發展理念緊扣“發展”話語,與世界發展與治理語境恰相契合。就語詞及其負載的價值和呈現的意象觀之,五大發展理念具有“重疊共識”或“最大公約數”屬性的認受特質和很強的技術操作性特征,足以發揮上佳的國際傳播效力。
在對外話語體系中講足講好五大發展理念,使其成為世界表達中國故事的重要源頭、讀懂中國的明確標識,是“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的生動體現,定能對挺立中國主體、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播撒中國智慧作出應有的貢獻。
摘編自《浙江日報》
【金江軍:“互聯網+”是解決扶貧“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金江軍撰文指出,推動“互聯網+扶貧”發展,是促進扶貧工作程序化、規范化和法治化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將有大量財政資金投入。如何讓扶貧資金真正發到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手中,減少和避免扶貧資金被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和揮霍浪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問題。“互聯網+”是解決扶貧“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利用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數據庫中的信息,財政部門可以通過商業銀行或支付寶等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將扶貧資金直接撥付到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的銀行賬戶,減少中間環節,避免扶貧資金被截留和挪用,使扶貧資金真正發到貧困者的手里。
摘編自《學習時報》
【房寧:積極穩妥地推進民主政治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認為,民主有價值與實踐之分。作為實踐問題,民主意味著尋求和建立實現人民主權的民主形式、政治制度。然而,無論歷史還是現實中,探索建立適合需要的民主形式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分層次擴大有序政治參與。這樣做,既從總體上保證了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又可以防止無序參與帶來的無效與混亂。推進協商民主,提高協商民主質量。應結合本國國情和現實需要,學習借鑒國外相關經驗,加快建立和完善專業化的社情民意調查機構和體系,不斷提高協商民主的質量。加強權力制約和民主監督。權力制約是相同或相似權力主體間的相互監督和制約,是民主政治體制下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實踐表明,權力制約作為一項防止權力蛻化、保障權力性質的基本措施是有效和可靠的。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明:警惕量寬“后遺癥”,打破結構性改革遲滯困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明指出,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性改革基本上乏善可陳。一是結構性改革將會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阻力重重難以推行;二是大多數結構性改革措施,雖然在中長期有助于經濟增長,但短期內可能導致經濟下滑;三是美國與歐元區國家在危機后采取了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目前尚未從這些政策中充分退出;四是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在本輪危機爆發后過了一段短期資本持續流入、本幣匯率不斷升值、資產價格持續上漲的好日子,沒有動力開展結構性改革。
對大國經濟而言,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可能造成負面溢出效應,包括加劇全球流動性過剩、加劇競爭性貨幣貶值壓力等等,這會對新興市場國家持續產生沖擊。鑒于短期內全球需求相對固定,在不擴大供給的前提下,通過貨幣或匯率手段去爭奪需求最終是一場零和游戲,可能加劇國際經貿沖突。要打破這種全球范圍內結構性改革遲滯的局面,一是要讓各國政府充分意識到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以及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二是要在結構性改革方面盡可能形成國際合作,避免以鄰為壑的機會主義政策;三是要寬容、接受經濟增長遲滯、金融風險上升、動蕩與沖突增加等挑戰來倒逼結構性改革。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