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世界之巔,中國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
一位原中國中央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曾經這樣描述她從二線主持人成為一線主持人的一段心路歷程:
有一天,一直在中國內陸省份的一家地方電視臺當“二線主持人”的她突然接到中央電視臺一位重要新聞欄目制片人的約見電話。
“你對成名有心理準備嗎?”制片人問她。
“我現在很有名了。”她認為自己在省里已經有一線的知名度了。
“我說的是全國家喻戶曉式的成名。”制片人強調。
家喻戶曉式的成名在中國意味著什么呢?
她后來才明白,無論你走到哪里,都會被人認出來。即使在超市里買零食,也會有人拉著你要求簽名。你不再有隱私,也不再有遁形的可能。
更讓她困擾的是,每天都要接到無數陌生人的電話或者電郵,人家要求得到你的幫助。“因為你現在是一線名人了!”
站在高層舞臺的中央,就得接受許許多多來自方方面面的審視和考驗,這恐怕是所有的一線明星和名人共同的感受吧。
中國的發展歷程與上述這位女主持人的經歷的確很相似:十九世紀后的一個多世紀里,中國只是世界舞臺上不入流的角色。新中國成立后,雖然向中心舞臺靠攏了一些,但遠不是“領銜主演”的角色。30多年來,中國更是有意低調,在韜光養晦的路子上專心發展經濟,基本上無意去爭“男一號”或者“女一號”,然而,突然有一天,中國被推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人家紛紛告訴你——“你現在是舞臺的主角了!”可以想象,中國人內心里那種驚訝和不適應,該是怎樣一種滋味。
前幾年,美國一家媒體追蹤機構發表了一份分析報告——“中國作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的崛起”是過去10年人們閱讀最多的新聞故事,超過伊拉克戰爭和美國“9·11”事件。
美國全球語言研究所利用一種算法對紙媒、電子媒體以及互聯網進行搜索,尋找使用詞語的趨勢。該機構稱,人們對中國這個亞洲經濟引擎存在強烈興趣。該所負責人保羅·帕亞克說:“中國躍升至新的經濟高度已經改變了國際秩序,而且還在繼續改變現存國際秩序……這種正在進行中的轉變位居10年來所有新聞故事之首。”中國崛起——10年來最重要的新聞故事,以相關統計數據領先400%的優勢將第二名遠遠拋在后面,而第二名正是最具新聞看點的伊拉克戰爭。
“中國崛起”一躍成為全球網絡最熱的搜詞,這一變化說明,中國的的確確已經成為全球舞臺的“一線明星”。與好萊塢眾多炙手可熱的明星報道一樣,全世界對中國這位新晉明星的認識也是多種多樣的,有正面肯定,也免不了有負面報道和飛短流長。但不管怎樣,一向習慣了低調務實的中國人,這會兒突然面對成千上萬的審視鏡頭,顯得多少還有點不適應。
美國《大西洋》月刊發表的駐華資深記者詹姆斯·法洛斯的《中國:它自己最大的敵人》和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的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特邀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盧宜宜的《中國如何才能更了解其他國家?》等學術文章均認為:中國人對外國的了解并不深入。知道外界為何會對中國感到擔憂,但用自己的話語進行對外表達尚有欠缺。對外國人來說,主要擔心的問題是:中國不可避免地要對世界產生越來越多的影響,但對于外部世界對自己的看法,中國人卻所知甚少。這會帶來很多潛在的失誤與爭端。
總的來說,中國人普遍認為自己的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國最要緊的還是辦好自己家里的事。而外界對中國賦予的期待一下子被抬升到中國人難以承受的程度。這里最典型的就是美國政界提出的“G2共治論”。
“G2共治論”又可稱為中美共治論,最早緣起于一個新造的詞語“Chimerica(中美國)”,這是美國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2007年3月4日在英國《星期日電訊報》上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根據他的定義,“中美國”主要是指最大的消費國美國與最大的儲蓄國中國構成的利益共同體,以及這個利益共同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隨后出現的名頭更響的“G2(兩國集團)”概念顯然與“Chimerica”異曲同工。2008年7月,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在美國著名的《外交事務》雜志上發表一篇名為《平等的伙伴關系》的文章,為美國“應對中國的經濟挑戰”提出解決之道:建立中美兩國平等協商、領導全球經濟事務議程的“G2”模式。
對于“G2共治論”,中國學者認為建立所謂中美“G2”模式是不切實際,也是有害無益的:首先美國是否真心讓中國共同發揮領導作用,這一點就很值得懷疑。合作加遏制一直是美國近幾屆政府對華戰略的基調,怎么可能向中國讓出它的部分領導權?同時,這也不符合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地位和基本外交政策,中國從來沒有追逐霸權的意向和圖謀。其次,世界上不光有中美兩國,現在歐盟是最大的經濟體,還有日本和“金磚四國”中的其他三國,以及其他經濟體。各自的利益訴求多種多樣,中國的實力不足以領先,何談與美國一起共管、共治?誠然中美加強國際上的協商和合作,對世界也將是有利的,但這與中美G2完全是兩個概念。
習近平相當于兩個羅斯福
在美國歷史上,曾經出過兩位名叫羅斯福的總統,一位是西奧多·羅斯福,被稱為老羅斯福,另一位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被稱為小羅斯福。
前者以強硬的姿態推行改革主義政策,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的“公平交易”法則包括保護消費者條款、懲罰企業壟斷行為、維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以及美洲荒地等。在外交政策上,他擴建海軍、建造巴拿馬運河,學者們普遍認為他是現代美國的塑造者。正是在老羅斯福手里,美國進入世界一號大國行列,在經濟總量中超越英國,在國際事務中,則積極斡旋,主動發揮美國的影響力,老羅斯福總統還因成功調停日俄戰爭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后者全力推行羅斯福新政,全面改革美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制度,將美國帶出了20世紀經濟大蕭條的泥潭,還領導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穩固確立了美國在當今世界上的“一哥”地位。小羅斯福總統視野開闊、決心堅定,結束了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領導美國與歐洲展開競爭,打開了美國在二戰后的戰略格局,為聯合國的創立做出關鍵性貢獻。小羅斯福總統是當代美國國際地位當之無愧的確立者。
從兩位羅斯福總統的治國經驗來看,美國在實現經濟崛起的過程中,善于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在國內銳意改革,打破了壟斷資本主義的種種桎梏和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和干擾,并建章立制,讓法治在市場經濟秩序中占主導地位,將美國推入了現代化國家的軌道;在國際政治和外交領域,兩位羅斯福總統都是縱橫捭闔的高手,軟硬兼施,長袖善舞,讓美國人意識到“始終悶聲發大財”是小富即安的心態,美國必須主導國際新秩序才能獲得最大的國家利益,成功地將美國推上了全球老大的寶座。
中國學者在分析美國崛起的經驗和啟示中指出:“盡管中美兩國所處的歷史階段和發展環境大不相同,但19世紀后半葉美國遇到的問題和挑戰,也可資觀察中國快速發展面臨的問題。中美兩國均以驚人的速度獲得迅猛發展,城市擴張,物質財富增加,生活也顯得緊張忙碌。美國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和技術強國。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的30多年里,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空前的速度推進國家四個現代化建設,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經濟增長與物質繁榮背后所呈現的尖銳社會矛盾和沖突乃至體制缺陷,嚴重地制約著國家對實現本國綜合國力進一步發展目標的追求。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國民,均需適應工業和城市發展所刺激起來的社會與文化的變化,須調整其法律和行政管理方法,以適應一種充滿巨變且錯綜復雜的時代。”
從某種程度來說,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面臨的崛起難題,與美國歷史上兩位羅斯福總統的課題基本相似。在發展經濟的問題上,必須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法治政府,倡導旨在保護消費者利益、制約大企業壟斷的“公平施政”理念;在國際事務中,中國需要適應從擔任配角到擔任主角的轉變,引領世界修改不合理的舊規則、擬定新規則,并成為世界和平和正義的守護者,中國必須占據道義高地,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這是歷史賦予中國的重任,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真誠期待。
韜光養晦的策略并沒有過時,它強調的是中國要務實低調,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和能力,同時還應當牢牢守住一條底線——把自己國家的事情辦好始終是第一位的。與此同時,中國的發展空間與國際環境息息相關,如果沒有開拓新局面、建設與中國國家發展目標相適應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國就不可能實現重返世界之巔的戰略目標。
縱觀世界各大國的崛起歷史,人們可以發現,世界老二是最難當的。當年法國、德國企圖挑戰英國的“日不落霸權”,最后均折戟沉沙,連不可一世的拿破侖都不得不飲恨圣赫勒拿島。日本、蘇聯傾舉國之力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最后也都落了個分崩離析、頭破血流的下場。而今習近平帶領下的中國正處于由全球發展中大國逐漸向世界強國過渡的關鍵時期,能否創造中國式的崛起奇跡,有太多的懸念,也有太多激動人心的期待。
2014年秋天,《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在全球出版發行,該書系統收錄了習近平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以來至2014年6月間的重要文章和講話文稿,國際社會從中讀出了習近平對內政外交的基本思路。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為該書撰寫長篇書評認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告訴外國讀者,中國的領導層遵循什么樣的哲學,中國的發展方向依據何種戰略方針。如此,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國的發展,特別是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在該書首發式上說,自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以來,中國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涵蓋各個領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本書闡釋了習近平主席和中國領導人的立場,能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政治。
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時,突出強調了他一貫主張的中國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自覺性: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0多年間,中國社會戰火頻頻、兵燹不斷,內部戰亂和外敵入侵循環發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堪回首的苦難。僅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就造成了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的人間慘劇。這段悲慘的歷史,給中國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中國人歷來講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氣一樣,就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只有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國一道維護世界和平,中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通過習近平的一系列相關論述來看,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中國也不會重蹈霸權國家的老路,而是專注于內涵式發展,以國民的勤奮勞動和激發民族創造性實現民族振興,這是中國人民的福氣!也將是全世界的福氣!中國的崛起,將是全世界的機遇,而不是對國際社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