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如何看待當前農業的三個問題

2016-04-28 14:12 來源:學習時報  我有話說
2016-04-28 14:12:35來源:學習時報作者:責任編輯:李貝

  作者:農業部人事勞動司副司長 劉英杰

  糧食不是生產多了,而是進口多了

  近年來,在我國糧食產量連續高位增長情況下,糧食進口數量也不斷攀升,糧食的庫存量也達到近年高點,出現“三量齊增”現象,引起公眾困惑。糧食生產并不“多”,糧食供求處于緊平衡狀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03年起,我國糧食產量連續12年增產,至2015年達62144萬噸,糧食產量已達到歷史性高位,從時間角度看,我國糧食產量確實是越來越“多”了。然而據測算,2015年我國的糧食總需求約為64000萬噸,較2015年糧食產量高出約1854萬噸,從數量上看,這1854萬噸的糧食缺口量約占總需求2.9%,因此我國糧食生產仍處于緊平衡,并不“多”。

  糧食進口過“多”,部分品種表現尤其突出。據有關部門測算,2015年我國共進口糧食約1.2億噸,接近糧食產量的五分之一,進口數量遠遠高于供求缺口。我國進口的糧食和數量主要包括,大豆進口8169萬噸,大麥進口1070萬噸,高粱進口量達創紀錄的1,069萬噸,木薯進口937萬噸,玉米進口473萬噸,小麥進口總量為297萬噸,稻米進口335萬噸。

  國內的結構性需求和國際較低的糧價是糧食進口的主要原因。大豆進口量不斷增加,主要是國內消費結構改變、蛋白粕和油脂需求總量持續增長的結果。我國大豆的結構性需求非常大。據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稱,我國的糧食生產中,小麥、玉米和稻谷等品種能達到供求平衡甚至略有結余,而大豆產量不到1200萬噸,缺口非常大。進口大豆數量接近國產大豆的七倍,為8169萬噸,約占糧食進口總量66%。谷物進口量的增加是內外價差擴大的結果。2015年我國玉米產量是22000萬噸,是主糧中產量最大的品種,供略大于求,但由于玉米的主要出口國有巨大的種植及出口補貼,導致其國際價格遠低于國內。一些廠家選擇性購買國外玉米,因此我國去年玉米及可替代玉米的品種的進口量仍高達4400萬噸。

  “三量齊增”反映出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弱,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量齊增”現象是新常態下出現的新情況,有些國內短缺品種確需進口,但根本原因還是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國農業競爭力不強。目前,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已全面高于國際市場,到2015年上半年,大米、小麥、玉米等主糧價格均超過國際市場的50%,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的進口完稅價每噸大體比國內低1000元,導致糧棉油糖等進口不斷增加,出現了“邊進口、邊積壓”“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現象。要破解這一難題,根本之道就是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建設,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力度,加快農業農村人才培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

  耕地質量沒有大的問題,耕地管理有大的問題

  違規占用耕地現象依然存在,耕地“占優補劣”問題突出。違反法定程序修改和調整基本農田保護規劃,改變基本農田性質,將基本農田變更為一般耕地再轉為建設用地。采取“以租代征”的辦法,變相改變耕地用途,用于非農建設。在辦理耕地征用手續時通過少批多占、“化整為零”等手段,違規審批和征用耕地。許多城市、村鎮及交通沿線大量優質

  耕地被占用,補充耕地質量遠低于被占用耕地,造成耕地總體質量下降。專家分析,補充耕地與被占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每畝至少相差200公斤以上。還有一些城市,一方面盲目擴大城市外延,另一方面大量閑置存量土地,導致城市用地浪費嚴重。特別是中小城市、小城鎮及新區和開發區,土地粗放利用的問題十分突出。據測算,我國建制鎮單位土地面積的建筑容納量不到0.2,全國小城鎮可以盤活的用地在30%以上。

  耕地質量整體堪憂,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農業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指導組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與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徐明崗研究員指出:“這些年來,我國農業生產一直堅持高投入、高產出模式,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耕地質量呈現出‘三大’‘三低’態勢。”其中,“三大”指中低產田比例大、耕地質量退化面積大、污染耕地面積大;“三低”指的是有機質含量低、補充耕地等級低、基礎地力低。農業部發布的《關于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的公報》把全國耕地按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其中,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3%。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8%。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9%。上述數據表明,整體而言,我國優質耕地僅占四分之一強,數量較少,而另有接近一半耕地屬中等,是未來耕地質量提升的潛力股,表明我國耕地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很大提高,食品生產加工環節有問題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中趨好。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近年來,農業部根據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統一部署,會同有關部門緊緊扭住“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目標,大力推進農獸藥使用及殘留、違禁物質“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畜禽屠宰等7項專項整治行動,持續治理各種突出問題,強化基層監管體系建設,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嚴格控藥、控肥、控添加劑,取得了積極成效,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繼續穩中趨好。2015年上半年,農業部組織91家檢測機構,開展了兩個季度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共抽檢31個省(區、市)、152個大中城市、4大類食用農產品、96個品種、20948個樣品,檢測指標94項,總體合格率為96.2%。其中,蔬菜、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5.2%、96.4%、99.4%和94.8%,畜產品“瘦肉精”監測合格率99.9%。

  食品安全問題主要出在食品生產加工環節,而非農產品質量。“阜陽劣質奶粉”“廣州假白酒中毒”“三鹿奶粉”、雙匯瘦肉精、染色饅頭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頻繁曝光于公眾視野,有人用“井噴”一詞來形容我國目前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之現狀甚至發出了“誰在拿食品安全賭民族未來”的考問,足見其社會關注度之高,波及范圍之廣,危害程度之大。但相關研究表明,食品安全問題的關鍵并非在于農產品質量有問題,而在于食品生產加工。復旦大學厲曙光教授團隊對2004—2012年間媒體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進行梳理后發現,三分之二的食品安全問題產生于生產加工環節,涉及初級農產品的生產環節的僅占13.4%。可見,要保證食品安全,確保農產品質量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需要在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環節狠下工夫。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