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力度,加強城鄉統籌,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
在小崗村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無疑具有特殊意義。1978年12月的一個冬夜,正是在這里,18位小崗農民冒著風險,在一份土地承包責任書按下了鮮紅的手印,成就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小崗村拉開的不僅是農村改革的序幕,而且也是我國改革的序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評價:“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一個標志。”事實已經充分證明,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推動我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巨大變化,使廣大農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堅定了跟著我們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小崗人用自己的行動所詮釋出的勇于拼搏的精神,是一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改革精神。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三農”問題,把“三農”走向與“中國”走向直接關聯在一起,多次就深化農村改革發表重要講話。2013年7月,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好好研究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愿、保障基本農田和糧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2013年11月,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明確: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2015年3月,總書記在參加出席全國人大會議的吉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中國現階段不是要不要農業的問題,而是在新形勢下怎樣迎難克艱、繼續抓好的問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農業現代化不能拖后腿。2015年4月,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說: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們已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三農”問題更加突出地擺在面前。全面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也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其中包括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和所有區域共同的小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過深刻而精辟的闡述。毋庸諱言,農業當前還是現代化建設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而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上還是要靠深化改革。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因此,要抓緊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真正讓農民吃上“定心丸”。但是,有一條“紅線”必須要牢牢把握: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我們的整個發展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就會比較主動。“十三五”時期,我們必須始終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扎實做好脫貧開發工作,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讓農業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對廣東來說,必須舉全省之力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補齊這塊短板,絕不能讓一個貧困村莊、社區掉隊,確保如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奮力開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