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艷、郭立宏:注重教育,構建綠色文化機制】
西安理工大學胡雪艷、西北大學郭立宏指出,作為當代公民,選擇什么樣的精神生活,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現實命題。我們需要從文化角度來反思如何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并以文化自覺推動形成綠色文化理念。要培養全社會的綠色文化自覺,就是要形成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確立全新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培養公民對綠色文化的自覺性與自信力。
要使培育綠色生活方式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追求,關鍵在于全面開展國民環保教育,利用各層次各領域國民教育體系中完備的師資力量與課程設置強化對下一代的環保教育,逐步將環保教育滲透到社會活動之中,并結合社區發展建設進行全民的環保生活方式教育,使人們自覺選擇綠色生活方式。要建立完善的生態倫理教育體系,加強全民的生態科學知識教育,通過綠色環境教育積極培育民眾的生態意識、低碳意識、節約意識、環保意識,讓綠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將環境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綠色生活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之中,以提高廣大人民維護公眾利益和生態環境的自覺性與責任感,建立起個人生活要對環境負責任的觀念,為培養綠色生活方式的自覺性和自信力提供寬松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摘編自《光明日報》
【喬兆紅:打破中西對立思維 積極傳遞中國聲音】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喬兆紅指出,在國際社會現有邏輯和語境下,我們不應僅僅對西方立場作出被動回應,而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打造自己的“價值立場”“話語系統”和“公共產品”。第一,超越“西方中心論”,從科學的世界歷史觀角度來認識和把握國際話語權的構建。積極參與各文明間的對話和交流,正確回應時代問題的挑戰,建構具有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中國話語,是發展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根本路徑。第二,在交流中獲得對稱的話語能力。不可否認,當前中國不少重要術語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一些西方國家也的確想通過話語系統的轉換來控制話語權力,確立話語霸權。第三,構建當代中國話語新形態。中國傳統話語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功能和作用方面。要打破或超越傳統的形式,形成以時代問題為中心的研究領域,必須首先關注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的新成果。第四,尋求塑造中國話語的主動權。西方智庫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不僅能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一國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重大決策,還能廣泛影響大眾輿論。智庫的涉華研究,也在多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顯著影響國際社會的“中國觀”。第五,建構中國國際話語權。未來的世界將是不同文明進一步交流、碰撞,相互學習、相互提升、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這個過程又是一個競爭過程:道路的競爭、理論的競爭、制度的競爭,而根本是文化的競爭。
摘編自《解放日報》
【張永偉:合理劃定“僵尸企業”的邊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永偉認為, “僵尸企業”并沒有嚴格定義。很多學者都按照“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經濟結構調整方向”的標準來測算。比如,長期停產并占用大量社會資源、靠政府補貼過日子的企業,肯定屬于“僵尸企業”了;技術落后、環境污染、資不抵債、為了地方政績等目標完全依靠銀行貸款維持的,界定為“僵尸企業”也不該存在爭議。當然,光靠經營收入、利潤等財務指標并不能完全判定一個企業是否還能生存,還需從行業發展前景、企業競爭力、內部機制等多個角度進行評估,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是看這家企業還有沒有生存的希望。評估工作的復雜性和專業性決定了政府有關部門不能過于簡單地將一個企業劃定為“僵尸企業”,進而依此對其進行停貸、停扶,或過早地讓其破產。要認識到,并非產能過剩就叫“僵尸企業”,產能過剩是全行業的問題,即便是夕陽行業,仍然會有優秀的公司,不能因為行業產能過剩,就隨便劃到“僵尸企業”名單里去。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