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研究”首席專家 朱啟貴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十三五”以及更長時期發展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在宏觀調控中的關鍵性作用,以及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此,有必要創新國民經濟核算制度,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增強宏觀政策協同性,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經濟環境。具體可從以下七個方面著手:
完善GDP(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引導創新發展。近年來,我國研發支出日益增加,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建議參照國際標準,將研發支出由現在作為中間消耗不計入GDP,修改為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計入,從而鼓勵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科技創新,引導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建立GDP統一核算制度,增強協調發展。長期以來,我國GDP核算采取的是分級核算,即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國家GDP,地方統計局核算地方生產總值,經國家統計局審核后發布。這種核算制度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地方發展中的“唯GDP 論”,不僅會導致粗放式增長,加劇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而且會誘發“數據出官,官出數據”的現象。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國家統一核算地區生產總值制度改革。
目前,國家統計局初步制定GDP統一核算改革方案,并在征求地方以及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對地方數據進行試算。早日建立GDP統一核算制度,將有助于提高國家治理水平,增強區域協調發展。
建立資源環境核算,支撐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基本途徑。為踐行新發展理念、支撐綠色發展,可借鑒聯合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的框架與方法,將資源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核算資源、環境和生態的狀況,揭示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核算的內容主要包括:核算環境成本、環境質量退化成本與環境改善效益,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代價;核算環境容量,揭示基于環境容量的承載能力;核算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評估生態績效。
完善收入與消費核算,助推共享發展。重點在于確立經濟所有權核算原則、完善收入分配核算、建立實際最終消費核算。
一是確立經濟所有權核算原則。通常,經濟所有權和法定所有權同屬一個所有者。當兩者分離時,按照法定所有權核算有關交易,可能使相關交易核算結果脫離客觀實際。例如,如果按照法定所有權的原則,那么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入不能計入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的財產收入;如果按照經濟所有權的原則核算,那么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入就可計入農民收入。因此,確立經濟所有權核算原則,可以理清收入關系,從而有助于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
二是完善收入分配核算。雇員股票期權是對員工的酬勞或激勵,與員工的表現和業績有關,因而具有勞動報酬的屬性。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把雇員股票期權作為激勵制度。因此,將雇員股票期權計入勞動者報酬,既能理順收入分配關系,提倡發展成果共享,又能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