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2013年3月份在莫斯科國際管理學院發布的講話,應該說發人深省。這是他作為中國元首第一次對國際社會闡述自己對當今世界重大問題的立場和看法。他首先講,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世界,并且特別講到,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當中,生活在歷史與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中,人類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大家知道,過去我們中國人根本不使用這些概念。上世紀80年代末,有不少人還批判過“地球村”的概念,包括我本人。現在,“地球村”意識已經成為指導我們制訂對外政策的認識論基礎,成為我們制訂對外戰略和策略的思想指南,這是思想認識方面的一個重大飛躍。
有人說,“共同體”的提法是“理想主義”。我覺得,倡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肯定是一種理想,是個美好的憧憬。但不要加“主義”兩個字,加上“主義”兩個字就另有含義了。這是我們的理想,這理想能不能變成現實?它一方面取決于我們自己如何行動,另一方面也不是我們一廂情愿的事。要看世界上那些大國,或者說看整個國際社會,能不能為我們打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能不能與我們相向而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但是要人類社會長期進行共同努力才行。所以,我主張,在當前這種國際環境下,在我們將強未強,并且國家還沒有完全統一的情況下,還是要在國際上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化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始終搶占道德制高點。否則還沒有開始“格斗”,面子先輸了,道義先輸了,得不償失。原蘇聯在這方面的教訓值得汲取。
不久前我曾發過一篇文章,談蘇聯由國際主義蛻變為霸權主義的原因和教訓。當年蘇聯曾是世界革命中心,拿出許多錢去支持世界革命,培訓亞非拉國家共產黨和革命組織的干部。現在看,這是意識形態輸出,是價值觀輸出,是要在全世界實行蘇聯式的社會主義。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他們曾喊出“世界蘇維埃共和國”的口號,后來還建立了共產國際。1943年,蘇聯把第三國際解散了,但成立了蘇共中央國際部,對外輸出革命始終沒變。二戰結束后很長時期,蘇聯對外戰略中還有那些東西,認為這樣做符合戰爭與革命的時代潮流,有利于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運動。后來,隨著時間推移,時代主題在改變,處理國際問題的規則也要改變,可蘇聯始終不變。現在回顧蘇聯這段歷史,我們覺得他們太僵化、太頑固了。就連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初,也是簡單化地沿用有關戰爭、革命的陳舊觀點。后來他調整了,提出了“新思維”,結果走向另一極端。蘇聯在國際上繃得過緊的那根弦,立刻就斷了。這個歷史教訓,非常值得注意。
Q:周邊國家擔憂“一帶一路”可能產生安全問題,是否必要?
于洪君:“一帶一路”不僅僅涉及經濟問題,它是創新區域合作的新倡議。從經濟全球化角度看,應該說我們的周邊地區合作水平較差。我們所在的周邊區域,也就是說亞洲地區,無論從合作意愿和合作機制建設上看,還是從合作成果上看,都遠不如北美,更不如歐盟。我們提出“一帶一路”,首先是要讓周邊各國形成合作意愿,謀求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繁榮,最后實現共同安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是激活“南南合作”,也就是發展中國家相互合作內在動力的新探索。
我們的周邊地區,除日本而外,基本都是發展中國家。俄羅斯特殊一些,說它是發達國家,似乎不完全是;說它是發展中國家,它未必能接受。但客觀地說,俄羅斯目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確實不高。因此,從總體上來說,我們周邊大都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或者是欠發達國家。過去發展中國家在“南南合作”議題下搞合作,幾十年不見成效。現在我們通過“一帶一路”,把周邊所有國家全部調動起來,或者說組織起來,目的是要全方位地推動互利合作,更好地發揮各國互利合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任何國家,經濟問題解決的好與壞,都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安穩,或者說關系到政權的存亡。經濟搞不好,社會就會發生動亂;而經濟社會出現問題,政治上就不可能保持安寧和穩定。所以,推進“一帶一路”,有助于實現各國的共同發展,因而有助于最終實現共同安全。另外一方面,“一帶一路”也是我們引領國際關系變革的一個新嘗試。它的順利實施,必須推動整個國際關系朝著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發展,引導國際規則和秩序發生積極變革。通過資金融通,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而實現各國間貿易暢通。最基礎、最核心的還在于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就是要在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上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認同,最終實現文明的包容互鑒,這是更高意義上的安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