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工匠精神、“容錯機制”、從政治角度看待經濟、互聯網企業社會責任、校園暴力的法律干預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志彪:中國社會缺乏鼓勵工匠精神的文化】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長江學者劉志彪撰文認為,中國缺少工匠制度還是表面化的解釋,制度背后的相互作用的文化,才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層次的原因,即支撐工匠精神的文化,才是我們真正缺乏和必須重構的東西。例如,中國傳統文化里頭,有多少是提倡青年人去做一個扎實工作一輩子的“工匠”的呢?在學而優則仕的文化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我們能不能捫心自問: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人后去干制造業嗎?去做一個默默無聞的技工嗎?顯然,我們缺失的是社會鼓勵工匠精神的文化。當然,未來為了鼓勵形成工匠文化,我們也有必要在物質上給予工匠們必要的、持久的激勵(如實施首席技工制度、給發明創造者產權等)。
如果我們可以讓精益求精、消費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成為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一致共同的理念和行為準則,我們的企業在全球競爭中應該就是不可戰勝的。屆時就是中國跨國企業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時刻,也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日到來的輝煌時刻。
摘編自《經濟日報》
【賀海峰:構建“容錯機制”首先應當回到改革的價值原點】
賀海峰撰文指出,對于改革的“容錯機制”,地方和社會上存在一些疑慮,主要是擔心在執行中邊界不清、標準不實、把關不嚴,容易異化為少數干部推卸責任的“保護傘”。針對這些突出問題和潛在的風險點,有必要進一步厘清邊界、細化標準、嚴格把關,真正做到干部激勵、保障和約束的有機統一。
構建“容錯機制”,首先應當回到改革的價值原點。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旗幟鮮明地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強調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對于一線改革者來說,不可避免地會觸動僵化的思維觀念和固化的利益格局,甚至有可能面臨各種非議、謾罵甚至公然抵制。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要保護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擔當、善作為的優秀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班子中來。”這就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只要干部守紀律、講規矩,為黨和人民利益而銳意改革,非但不會遭遇“秋后算賬”,反而將受到保護和重用。
摘編自《學習時報》
【秦德君:善于從政治角度看待經濟】
復旦大學教授王邦佐、東華大學特聘教授秦德君撰文指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要善于從政治的角度看待經濟發展問題。從政治上看經濟問題,是注重從大局看問題,是從長遠和戰略上切實消除阻礙市場經濟發展完善的各種現實障礙。今天,從政治角度分析經濟問題,特別是分析如何消除經濟發展中的體制性、社會性、觀念性障礙,很有必要。有學者認為,在經濟領域,一個行動、一種習慣、一項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會產生不只一種效果,甚至產生系統性后果。制度決定著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科學性。如果不能形成更加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相應的社會構件,勢必影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引發新問題。
還要看到的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以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為條件的。沒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小康社會和其他各項目標就難以實現。全面小康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目標,而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建構。因此,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成為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對這一目標的研究,不僅是經濟學領域的任務,也是政治學領域的重大現實課題。
摘編自《人民日報》
【田麗:增強互聯網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田麗指出,互聯網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是改善網絡生態的客觀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從現實來看,我國網絡生態整體上是有序的,但網絡亂象還時有發生,形式也在不斷翻新。互聯網是信息發布平臺、信息交互平臺、信息利用平臺和交易平臺,具有媒介功能、社交屬性、服務屬性和商務屬性,如果缺乏責任感和約束力,網絡亂象就會直接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整治網絡亂象,必須強化外在監督,同時也離不開互聯網企業內在責任意識的增強。
摘編自《人民日報》
【趙韓:加強對校園暴力的法律干預】
全國政協委員、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趙韓指出,遏制未成年人校園暴力已成為一個重大課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首先,要營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成長環境,做好預防措施。一是構建未成年人維權監管網絡,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進行管控;著力解決監護空白、家庭教育缺失等問題,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和中小學生文化娛樂市場;加強青少年活動陣地建設。二是強化法制教育,突出守法教育,針對校園暴力編撰專門的普法教材,讓學生、家長、校方增強防范、維權意識。三是加強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及時補充專業教師隊伍;推動校際資源共享,鼓勵社會專業機構和公益組織參與心理輔導室建設;大力推進農村中小學的心理輔導室規范化建設。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