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區域間要素有效流動
梳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演進脈絡可以發現,協調發展戰略的科學內涵或內在屬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個要點:
第一,尊重增長極效應,客觀承認和保護合法、規范的量的擴大差距。既不將量的差距變化(如經濟總量或人均GDP差距等)作為區域發展成就的唯一標志,也不會采取機械舉措(包括殺雞取卵等變形方式)限制地區的增長幅度。
第二,關注整體性的協調發展,凸顯區域各自優勢,追求區域間要素流動和有效互動,防止分裂和對抗。尤其是關注和重視可能會帶來社會對抗的一些警戒線現象,如通貨膨脹率,分為溫和(或稱低度,物價總水平為3%以下)、急劇(或稱中度,物價總水平在3%-10%)和惡性(10%以上),并依據情況的變化采取調控;失業率(超過5%至6%就難以承受);基尼系數(0.4%以下為社會可承受度)。盡管受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的制約而不會照搬他國模式,但作為社會底線管理與調控的方法探索是可以借鑒的。
第三,政府調節的主要手段是稅收政策和轉移支付,關鍵在于維護全國范圍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既做到保障性“托底”,體現全國一盤棋,又尊重差異性收入以及與之適應的效率貢獻。
第四,通過采用一系列戰略性舉措,如培養人才、扶持主體功能區、區域互助、扶貧等,促進落后地區發展。這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根本路徑。
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新常態,向區域與空間要發展動力成為發展新階段中的一個特征。協調區域發展,將深遠影響中國的發展潛力和前景。如何更好地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關鍵在于構筑三層遞進的協調發展戰略實施體系。
第一層次為基礎性依托:區域內培育造血機制。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首先應解決扶貧問題,但實施扶貧的過程也存在如何促進發展、培育造血機制的戰略布局。事實證明,即使極其貧困的地區都有可能培育促進產業發展的造血機制,如寧夏固原是地處六盤山區的特困核心區,但2014年多項經濟指標增幅都居寧夏第一。對于廣大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培育造血機制,強有力地促進發展,形成主體功能區的戰略意義重大,至少涉及明確功能、挖掘優勢、拓展載體、培育人才等內容。
第二層次為增長極延展:區域間合作對接。對于增長極效應,應當放開而不是管住,鼓勵、扶持而不是阻擋、抑制。這是協調發展所應包含之義。然而,這并不排除用各種非對抗式或可承受的途徑,促進區域之間的合作,既做到資源互補,又使增長極效應延展開來,從而做到在合作中以增長極效益輻射形態帶動協調發展。促進增長極效應延展的合作方式或體系至少有3種類型,即自愿式合作、引導式合作和對接式合作。
第三層次為全國統籌:國家范圍內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或全國統籌的任務,重點是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明確的表述是“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一進程中,中央政府站在全國層面,承擔起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責任,但并不排除社會組織公益服務和企業服務等資源的作用。事實上,只有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大服務有機結合,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公共服務水平的持續提升。不過,就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而言,重點是依賴中央政府引領、管控,地方政府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