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時期發展主線的“牛鼻子”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十三五”規劃綱要第五章“發展主線”指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借機制造負面輿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從“三期疊加”到“新常態”,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深化認識的過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助力需求側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究竟該如何推進呢?
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有短期任務,也必須具有長期戰略;既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又要組織好重點領域的殲滅戰。
短期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抓好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核心的五大戰術任務;長期看,要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目標,特別是要真正堅持按照“五大發展”重要理念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要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另一方面要落實“五大政策支柱”。
所謂“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就是:在核心目標上做“加法”,就是轉變以往以投資需求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方式。對此,湖北的“十三五”規劃有所體現。在首要目標上做“減法”,結構性產能過剩是當前我國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如何有效化解結構性產能過剩,就成為首要目標。湖北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降低一系列成本,這本身就是減負。在創新目標上做“乘法”,發揮創新的根本驅動力作用,構筑創新驅動增長模式。湖北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把科教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可謂抓住了重點。在保底目標上做“除法”,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為指導思想,切實降低資源、能源消耗,保護好生態環境,避免各類發展風險。在這方面,湖北的“十三五”規劃也有很好的體現。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就是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要有穩定的宏觀政策,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要有精準的產業政策,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要有靈活的微觀政策,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要有落實改革的政策,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要有托底的社會政策,守住民生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