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繼續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今年整省試點擴大到22個省。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支持發展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模式,重點推介通過土地托管的方式,組織引導小規模農戶加入規模經營。鼓勵引導農民自愿通過互換或流轉等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探索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愿有償退出政策。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今年完成100萬人次培訓任務,重點扶持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加快構建集補貼、金融、保險和設施用地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體系。同時繼續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戶承包地的監管和風險防范。
創新支持服務方式。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病蟲統防統治、秧苗統育統供等服務。加快農業信貸擔保服務體系建設,財政部、農業部將繼續安排200多億元資金,優先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降低規模經營風險。
記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是要確保糧食生產總體穩定。眼下是春耕時節,穩糧食方面,我們有哪些舉措?
韓長賦:“十三五”時期,我們不追求糧食連年增產,但要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發揮好補貼和價格政策的激勵作用,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確保糧食生產不出現滑坡。當前,春耕生產進入大忙時節,各級農業部門全力抓好農業生產,力爭夏季糧油再獲豐收,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取得新進展,把握全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主動權。
一方面,狠抓春耕生產。落實種植面積,爭取稻谷、小麥等口糧品種面積穩定在8億畝。抓好精細整地、集中育秧等技術推廣,組織好機械整地和播種,高標準高質量完成春播任務。另一方面,狠抓防災減災。受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農業氣象年景總體偏差,可能出現東北低溫春澇、西南春旱、長江中下游春季陰雨寡照和夏季洪澇等災害。農業部門要加強監測預警,制定完善應急預案,科學防災、主動避災、積極救災,加強指導服務,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