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供求命題與供給側改革

2016-05-21 09:39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我有話說
2016-05-21 09:39:13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王健;紅德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原天

  沒有需求的供給是無效的供給,是社會資源的浪費,供給側的所有產品必須根據消費者的貨幣選票來進行生產才實現供給的價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體現在消費者的貨幣選票決定的社會總需求持續增加。

  供求命題的魅力

  20世紀30年代—70年代初,凱恩斯學派的有效需求理論占據了西方經濟學的主流地位,經濟實踐也不斷地驗證凱恩斯的論斷:需求決定供給。凱恩斯學派認為,供求相等是市場的特例,供大于求是常態,國家調節經濟政策的重心在于增加有效需求,以解決需求不足問題,實現供求平衡。依據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制定的刺激總需求政策,將處于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各國從經濟危機的泥坑中牽引出來,而且促進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在二次大戰后獲得二十多年經濟高度發展的“黃金時期”。

  20世紀70年代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出現經濟滯脹,凱恩斯學派的理論和政策對此無能為力,供給學派開始嶄露頭角。供給學派主張:供給決定需求。供給學派認為:正是凱恩斯的政府有效需求管理政策引發和加劇了西方國家的經濟滯脹,而且凱恩斯理論無法解釋經濟停滯、失業和通貨膨脹同時并存的現象;經濟學應著重從供給分析經濟,從供給視角提出穩定經濟波動的政策;供給不足是經濟滯脹的成因,應對經濟滯脹的關鍵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供給,增加供給才能抑制通貨膨脹和增加就業;供給學派提出的政策主張為減稅、穩定幣值、精簡規章制度、減少社會福利支出等。西方國家在凱恩斯主義政策不能奏效的情況下,轉而重視供給學派等自由經濟主義的經濟主張,供給學派也由于其政策主張被里根政府采納而聲威大震。

  然而,經濟理論史是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新凱恩斯主義的發展重新振興了凱恩斯主義,需求決定供給也重回經濟學主流。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已逐步擺脫滯脹,各國政府都把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作為施政目標,亞、非、拉、東歐等國家開始以總需求管理理論為指導推進經濟全面發展,努力縮短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在這種情勢下,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凱恩斯主義越來越多地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重回經濟學家的視野中。

  然而,與供求相關的經濟理論的螺旋還在持續上升,國際金融危機陰影消散之際,供給決定需求論又有了經濟基礎。21世紀蘋果iPhone熱賣景象使得供給決定需求有了現實版的答案:得益于蘋果iPhone新型號產品熱賣等因素,美國2014年的零售銷售大幅增長,增速超過了市場普遍預期,消費開支占到美國經濟的近70%,iPhone新型號產品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左右。

  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供給學派的區別

  1.新常態經濟的特點和新問題。

  中國進入新常態后,經濟中高速增長,經濟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產品過剩和產能過剩,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和結構性過剩導致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

  一是經濟過剩是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但不過剩,而且還供不應求,如國內建筑鋼材過剩,而用于生產高檔汽車或國防產品的鋼材供給嚴重不足,甚至需要進口。

  二是與低收入相對應的普通產品過剩,與中高收入相對應的中高檔產品仍然缺乏,因而,消費者每年出國旅游都要在境外購買高檔奢侈品。

  三是缺乏處于產業鏈高端的產品,處于產業鏈低端的產品過剩,在普遍不關心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及核心技術的環境中,國內絕大多數企業都處于產業鏈低端,依賴擴大規模生產低端產品盈利,低價惡性競爭和產能迅速擴張導致低端產品過剩和行業產能過剩。

  四是模仿產品過剩,缺乏創造性產品供給及由于新供給引致的新需求,基本上是國外生產什么,我們模仿生產什么,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模仿產品,模仿產品的過度供給導致需求萎縮、產品過剩。

  五是信譽度低的產品過剩,如中國人到日本旅游,購買大米、馬桶蓋、常用藥品等,都是國內能夠生產的產品,質量上乘的也不少,仍然有許多人愿意漂洋過海買價格數倍于國內的大米,從日本買國內杭州生產的馬桶蓋帶回國,但是,由于中國質量標準低于日本,加之國內市場監督管理不嚴、市場經濟秩序混亂沒有得到徹底的治理,導致國人信任和購買外國產品,在擴大了外國需求的同時,國內同類產品過剩和產能過剩。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