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 郇雷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句話指出了哲學社會科學在現代國家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也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殷殷期待。
當前,我國正處于大變革大發展的時期,許多關系到黨和國家發展的基礎性、根本性、方向性重要問題需要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維度作出回應。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能夠做到面向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然將迎來一個出思想、出理論的春天。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項知識生產的基礎性事業,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需要長期積淀,久久為功。另一方面,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并不僅僅是高校科研機構或者說科研工作者們的事情,也是一項需要黨委、政府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門以及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復雜系統工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必須要從這個規律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創造一種各種思想競相迸發、各種人才脫穎而出的學術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將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一重要命題,讓廣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歡欣鼓舞、倍感振奮。
戰略定位明確以后,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關鍵在于如何去做。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前進。但是,與我國邁向現代化國家的步伐相比,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的需求相比,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還存在很大發展空間。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就會看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方法論,就是要充分認識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本身規律性以及推進這項事業的系統性特征。因此,我認為繁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解決好外來與本土的關系,避免“西方中心主義”。由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起步較晚,一些學科甚至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被“停辦”,所以在很長時間內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主要處在從西方話語視角觀察世界、反觀中國的階段,也就是運用西方學術界業已成熟的理論體系、概念范疇來解釋世界歷史的實踐和中國歷史與現實。應該說,這種“他山攻玉”式的研究范式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開拓,這種“西方中心主義”的邏輯范式越來越不能解釋當前國際現實與中國現實,越來越不能解釋我們所面臨的全球性與本土化難題。這就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切實尊重“本土化實踐”的力量,反思“西方中心主義”思維的弊端,積極構建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哲學社會科學,為人類創造更多元更豐富的知識財富。
二是以問題研究為中心,樹立“人民導向”觀念。問題導向是創新發展的基礎。獨坐書齋無法成就精品力作,單純的“意識形態口仗”只會降低所謂研究的品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說到底就是要用中國理論解釋、解決中國問題,為人民提供一種認識歷史、認識世界的思想武器。因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要投入到火熱的中國現實社會中,從實踐中找出真問題,形成新的理論,尋求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問題導向。在今天,繁榮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也就是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根據變化了的現實情況,不斷完善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和解釋范疇,提高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認同與理論感召,賦予馬克思主義更為強勁的活力。
三是有效管理與激發活力相結合。如何形成科學有效的科研管理體制、人才培養體制和學術評價體制同樣是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說,這些體制機制發揮著指揮棒、導向牌作用,其目的在于激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創造力。哲學社會科學屬于一種精神產品,其管理體制機制必然不同于物質產品的管理體制機制。做到有效管理,必須要遵從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本身規律,維護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和活力。為此,在科研管理中,要以成果鑒定為核心,不宜過多介入課題研究過程,尊重理論工作者的人力資本,避免其陷入紛繁復雜的經費報銷、“表格主義”等事務性工作中;在人才培養機制上,以提高評獎評優制度的公認性為基礎,創造一種唯才是舉、確保各方面人才脫穎而出的局面;在學術評價體制上,要以專家評議、同行評議為核心,避免行政手段過度干預,努力形成一種精品力作踴躍而出的學術環境。
以這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為起點,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一定會迎來一個大有作為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