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唐愛軍
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這次講話中,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并且鮮明指出:“馬克思主義盡管誕生在一個半多世紀之前,但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它是科學的理論,迄今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為什么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為什么能永葆青春,總書記都給出了深刻的回答。我們可以從“兩個導向”角度分析之。
一、堅持問題導向,跟上時代步伐
馬克思指出,哲學不僅要解釋世界,而且要改變世界。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著重批判了主觀主義,指出主觀主義者“只把興趣放在脫離實際的空洞的‘理論’研究上”。鄧小平講,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边@些重要的論述,實際上都指出馬克思主義要有強大生命力,就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理論創新,必須要能夠“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對社會現實的“解釋力”和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力”。一句話,馬克思主義要永葆青春,要有生命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自己始終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拔覀円欢ㄒ晕覈母镩_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978年以來,根據實踐和時代的變化,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現代化的正確理論,是實現強國富民的正確理論。這樣的理論是能夠解決問題的,是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這樣的理論是有有效性的,是有實實在在話語權的。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馬克思主義要永葆青春,必須著眼于“中國問題”,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供給。總書記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要讓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有生命力,必須直面“中國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回應時代問題;必須研究“中國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把“中國問題”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題和核心,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基本的評價標準。正如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落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始終能直面中國問題、解決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怎么可能不“保鮮”呢?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高揚“人民”旗幟
馬克思之所以有強大生命力、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在于它從一開始就堅持為勞動人民立言的道義立場,關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生存處境和發展命運,成為無產階級和大眾解放的“頭腦”。在社會主義的中國,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堅持正確的價值立場,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始終高揚的“人民”旗幟。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強調做學問的道義性,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當今中國,這種道義性、價值性體現為:為黨立言、以人民為中心,即“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一句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為人民做學問的宗旨。
“為人民做學問”的價值原則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理論創新的全過程中。我們黨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提供“為生民立命”的大學問,把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和理論創新切實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提供經得起人民檢驗的理論成果。如此可親可愛的馬克思主義,怎能不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