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反腐敗、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智庫建設、扶貧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曉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楊曉維認為,一個社會的最大化生產能力,不是勞動力、技術、資本存量的簡單加總或集合,而是按一定方式或依一定比例配置起來的資源或生產要素的組合。經濟結構包括勞動/資本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表述的都是各類經濟變量之間的相對關系。消除過多的資本,促使過剩行業向有更大需求的行業轉移,高端技術替代低端技術,高端產品替代低端產品,綠色、環保型生產替代高污染生產,這些都屬于結構性調整問題,都是在改變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改變資源在不同行業、產品、生產中的配置。因此,結構性問題本質上是資源配置問題。相比于計劃經濟,中國的資源配置效率在市場導向的改革中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并帶來了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然而,我們的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善,資源配置并未完全達到帕累托最優,從而表現為前述的各類結構性問題。
摘編自《光明日報》
【徐漢明:反腐敗需要加強國際合作】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徐漢明認為,國際反貪局聯合會是推動《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有效實施的重要力量,對促進反腐敗國際合作、遏制腐敗犯罪蔓延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腐敗不是一國之事,也無法靠一國之力解決,已成為各國的共識。利用好國際反貪局聯合會這個平臺,有三點值得關注:一是健全機制。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國際條約框架下,需要充分利用國際反貪局聯合會這一工作平臺和相關機制,推進反腐敗多邊、雙邊建設性合作機制。二是深化合作。在反腐敗信息、技術、執法、培訓等領域,深化與各國合作,尤其是爭取各國支持我國正在開展的國際追逃追贓行動有著廣闊的空間。三是加強交流。一方面,在尊重主權前提下,平等對話,坦誠溝通。另一方面,遵循反腐工作規律,落實多邊協議,注重交流借鑒反腐敗的工作經驗,以契合各國人民懲治和預防腐敗的共同期盼。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通過中國與國際社會共同不懈地努力,反腐敗合作也將邁向更高水平。
摘編自《人民日報》
【周文:確立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正當其時】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周文指出,一個經濟弱國不可能成為經濟學強國,最多只是出現幾個零星的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同時,經濟學理論的提煉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理論要具備指導意義必然要經過反復檢驗,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只是經濟強,而沒有經濟學的話語體系作為學理支撐,這種經濟不可能走得更遠,經濟的強盛可能只是曇花一現,這樣的教訓值得中國經濟學界警惕和思考。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此,隨著中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確立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正當其時。而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的構建,需要對中國發展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進而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第一,中國崛起與西方中心論的破滅,成為構建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的前提。第二,中國已具備構建經濟學話語體系的現實基礎。第三,構建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是系統化總結中國發展經驗的內在理論訴求。第四,中國的發展經驗構成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的基本內核。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黃浩濤:智庫建設要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光榮使命】
中央黨校副校長黃浩濤指出,智庫建設的首要問題,是建設什么樣的智庫、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即確立智庫的功能定位和價值目標問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直接服務于黨和政府決策的研究咨詢機構,其政治方向、服務宗旨、價值取向和功能目標的基本規定性,集中到一點,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鮮明的政治本色,是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和必然要求。一、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光榮使命,就必須在智庫工作中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始終以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促進社會進步為根本出發點。二、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光榮使命,就必須圍繞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煉智庫主攻方向,規劃重點研究選題,配置研究資源和力量。三、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光榮使命,中國的智庫擁有優厚而獨特的本土研究資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
摘編自《光明日報》
【林瑜勝:扶貧需要因地、因時、因人、因情而定】山東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林瑜勝指出,“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說的就是貧困問題的復雜性。在中央提出2020年之前使全部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的目標之后,各地扶貧熱情高漲,紛紛提出一系列扶貧舉措,并逐級下達任務。誠然,有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固然是好,但解決貧困問題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如果缺乏深入的前期調研,僅僅是為響應中央的號召就迅速上馬諸多扶貧項目,很容易讓一些缺乏可行性論證的項目淪為應景之舉,甚至如果拆東墻補西墻,人為打亂已有民生工程項目規劃,不僅容易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方向性錯誤,還可能形成新的資源浪費、制造新的貧困壓力。以往這方面的教訓已不少見。所以,安排扶貧項目上馬一定要因地、因時、因人、因情而定,既重視歷史經驗,同時,還要照顧未來發展,使扶貧項目與一般民生項目保持合理結構,有序推進,既有高大上,也有小快靈,力爭每一個項目都能做到對路、貼心。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