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市場經濟是發展生產力、調節經濟運行的方法和手段,就可以說清楚以下三個原則問題:第一,既然市場經濟是方法、手段,那么,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這就同把市場經濟看作資本主義本質特征的傳統觀念區別開來了。第二,既然是方法、手段,那么,是否運用市場經濟就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不能認為市場經濟是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必須運用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把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運用哪種方法,絕不能迷信“市場經濟萬能論”。第三,既然是方法、手段,那么,它就不是決定社會性質的東西。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服務。因此,不能離開社會主義講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四個字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性質,既要采用市場經濟這種方法、手段,又要用社會主義制度來規范、引導市場經濟的作用方向。后面兩條,是我們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主張的“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根本區別。
長期以來,經濟學界一直存在一種錯誤觀點,認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搞市場經濟就必須實行私有化。按照這一錯誤邏輯,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自由主義鼓吹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目的是想把國有企業改革引導到私有化道路上去,對此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那么,怎么理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國有企業改革的關系呢?我國國有企業舊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是按照計劃經濟的要求建立的,企業僅僅是一個計劃執行單位,這樣的體制當然不能同市場經濟相容。但這不等于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不相容。國家所有制不是只有“國家所有、國家統一經營、統負盈虧”一種實現形式,還可以有其他實現形式。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能夠按照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自主作出經營決策,并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只要國有企業通過改革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就能夠成為市場主體,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經營。也就是說,公有制、國有企業是可以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在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強我國綜合實力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