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 高尚全
當前,不少人將國企看作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標志,并且認為它們是執政基礎。有人認為,國有化就是社會主義,奧巴馬采取國有化的措施以后,就說奧巴馬也要搞社會主義了。這就是簡單地把國有化和社會主義等同起來。實際上,對這個問題的爭議一直伴隨著改革,是一個非常需要說清楚的問題。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小平同志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并強調“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消除兩極分化,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如果完全按照“國有經濟是執政基礎論”的定位,那么,國有經濟就只能進、不能退,因為進才能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退就削弱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但實際上我們知道,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才能調整結構。
從歷史的實踐來看,這種“基礎論”也是站不住腳的。2003年4月23日我在《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文件起草小組全體會議上發言時提出:第一,蘇聯垮臺的時候,一統天下的國有經濟為什么沒有支持蘇共繼續執政,為什么沒有支持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繼續下去?第二,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有經濟比重都是比較高的,英國為29%,法國為33%,意大利為30%,聯邦德國為30%,日本于1980年初達35%,但那個時代,沒有哪一個人說它們是搞社會主義。第三,我們浙江的現象,浙江地處沿海,國家投資少,當然國有經濟比重低了。雖然國有經濟比重較低,但是經濟發展很快,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很高,社會很穩定,因為大家都忙于創業。第四,越南的國有經濟比重比我們低得多,但沒有人說它不是社會主義國家。
國有經濟到底為了什么?不能為了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恩格斯曾說過:“自從俾斯麥致力于國有化以來,出現了一種冒牌的社會主義,它有時甚至會墮落為某些奴才氣,無條件地把任何一種國有化,甚至俾斯麥的國有化,都說成是社會主義的。顯然,如果煙草國營是社會主義的,那么拿破侖和梅特涅也應該算入社會主義創始人之列了。”并指出:“俾斯麥并非考慮經濟上的必要性,而只是為了使鐵路能夠更好地適用于戰時,只是為了把鐵路官員訓練成政府的投票家畜,主要是為了取得一種不依賴于議會決定的新的收入來源而把普魯士的鐵路干線收歸國有,這無論如何不是社會主義的步驟,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間接的,既不是自覺的,也不是不自覺的。否則,皇家海外貿易公司、皇家陶瓷廠,甚至陸軍被服廠,以至在30年代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時期由一個聰明人一本正經地建議過的妓院國營,也都是社會主義的設施了。”
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證明:黨的執政基礎不在于國有經濟比重高低,根本的是在于三個“民”:“民心、民生、民意”。民心是核心的問題,“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今中外都說明這個問題;為了得民心,必須把民生搞上去,使老百姓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為了得民心,就要尊重民意,使老百姓有話語權,有參與權,有監督權,有尊嚴。
關于國有經濟的改革方向,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提出:“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要知道,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不是搞私有化,正如十五大報告所說:“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是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