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歷史研究的使命

2016-05-31 19:42 來源:人民日報  我有話說
2016-05-31 19:42:36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作者:河南大學教授 朱紹侯

  習近平同志在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這深刻揭示了歷史研究的使命,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我在大學講授中國古代史,經常有新生問:“學歷史有什么用?”可見,有必要認真思索和回答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問題。

  歷史研究的使命之一是資治。這是我國史學界的優良傳統,最典型的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這部書上起周烈王五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記錄了1362年的歷史。其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以供當政者治理國家參考。其內容不限于政治,在經濟、軍事、科學、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參考價值。其實,從《春秋》到“二十四史”都具有資治功能。資治也不限于大部頭著作,一篇論文、幾句銘文都能起到資治作用。

  歷史研究的使命之二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提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國人都會很自豪。因為在世界歷史上,有五千年連續不斷文化傳統的只有中國一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必須研究五千年不間斷的中國歷史。中國文獻古籍浩如煙海,所記內容既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都是中華各族人民集體創造的結晶,許多優秀文化傳統在當代仍有重要意義。例如,儒家以民為本的倫理文化和仁政文化,不僅對中國文明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文化,“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文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文化等,都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和素質。歷史研究可以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代替的。

  歷史研究的使命之三是探尋歷史發展規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立之前,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多半是就事論事,不重視或不太重視歷史演變的前因后果,更不知探討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國歷史學家才重視研究歷史發展規律。可以說,只有研究歷史發展規律,歷史研究才能真正給人們帶來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這也是歷史研究必須承擔的使命。中國歷史學家除了探尋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規律,還要探尋中國人民在經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后,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事實上就是在探討歷史規律問題。對這一歷史規律的探討會增強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當然,以上所談的關于歷史研究的使命都屬于統攝全局的宏觀思考,而要完成這樣的使命,必須立足于扎實的微觀研究。例如,對歷史文獻的考證和對字義、辭義的辨析等,看似很小的問題,但絕不可輕視,因為根據偽書和曲解的字義、辭義來研究歷史,其結論有百害而無一利。只有通過扎實的微觀研究來確保歷史的真實性,才能完成歷史研究的使命。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