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鵬
我國產業園區目前面臨重復建設、同質化和惡性競爭等問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帶來契機,通過互聯網+產業園區,可以將傳統產業園區徹底改頭換面,實現園區的轉型升級。但是目前我國信息化推廣相對滯后,基礎條件不足,因此需要“兩步法”有序完成互聯網與產業園區的對接。第一步,通過互聯網+產業園招商、互聯網+金融資本、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和互聯網+產業集聚,完成對傳統產業園區的初步改造。第二步,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對傳統產業園區進行深入改造,建設智慧園區。
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定義,產業園區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個企業的區域,最早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和美國,作為克服城市中心日益增加的物業成本和環境污染成本,選擇在郊區建設投資的一種產業地產。隨著信息技術的出現和高速公路的發展選擇在城市之外開發產業園區成本越來越低,為了進一步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各國紛紛效仿在城市周邊建設各種不同類型的產業園區。在我國產業園區起步較晚,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逐步地推動產業園區建設,直到近幾年,產業園區發展迅速,截止到2014年,我國共有國家級產業園區477家,包括215家經濟技術開發區、115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147家其他各類國家級產業園區;省級產業園區1167家,市級產業園區數不勝數,平均每個城市擁有4.8家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成為各地方經濟增長主要的支撐點。
產業園區作為促進某一產業發展為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是集聚的載體,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產業園區能夠發揮集聚效應,可以產生明顯的外部規模效應;產業園區有利于大批中小企業向專業化、社會化發展,產生較強的內部規模效應;產業園區促進了產業區域分工和新型產業基地的形成;產業園區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產生了較大的推動力;產業園區可以集中治理污染,節約治理環境的成本;產業園區可以促進一個地區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提高。因此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產業園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推動了各地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隨著產業園區數量的不斷增加,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斷凸顯,產業園區開始作為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資的重點區域,各地爭相加大產業園區建設力度。
傳統產業園區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產業園區基本上屬于政府主導型,在產業園區發展初期,園區整體供不應求,只有通過提供有吸引力的稅收土地政策保障園區招商,這樣便吸引了大量企業進入園區,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到了發展后期,由于各級地方政府普遍缺乏對市場規律的認知,對地方經濟發展缺乏統一規劃,無法根據地方比較優勢制定相應產業政策,導致城市產業結構出現同質化,同時地方競爭的壓力又迫使各地方政府不得不加快上馬各種產業園區,便進一步導致了產業園區產業結構雷同、供給嚴重過剩。招商通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產業園區整體空置率高達43.2%。即使在商務發達的上海,商務園區的空置率也超過10%,部分園區空置率超過20%。過高的空置率減弱了產業園區的實際作用,造成了資源大量浪費。這種供給的過剩和浪費使得各地產業園區缺乏核心競爭力,為保證園區的招商引資,各產業園區不得不進一步以壓低租金和售價以及變相政策優惠等方式吸引招商,出現了為追逐企業入園的惡性競爭局面,導致大部分產業園區無法形成產業集群,難以發揮明顯的規模效應,多數產業園區內產業鏈條短,難以形成集聚規模。
從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勢來看,產業園區經歷了四個階段:以生產型園區為驅動的1.0版本、以效率優先的產業園區2.0版本、綠色生態產業園區區位驅動的3.0版本和以人為本的4.0版本。但是我國產業園區目前面臨重復建設、同質化和惡性競爭等問題,仍然徘徊在從產業園區1.0版進入2.0版的階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常態”下國家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的產業園區亟須進行轉型升級,扭轉目前產業園區發展的不良局面。但是如何轉型升級對于產業園區這一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是一個重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