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保護之間的矛盾亟待解決
鄉村文化景觀與其他文化遺產一樣,似乎呈現出矛盾與背離:經濟落后使獨特的鄉村文化景觀得以保存;旅游利用鄉村文化景觀推動經濟發展,卻難免對文化景觀的獨特性和完整性造成破壞。事實上,旅游開發者與村民既是利益共同體,又存在利益沖突。旅游開發者強調經濟收益,當地文化景觀僅被當作資源加以利用,而不顧及地方經濟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會看到,在旅游經濟促使下有許多過度消費等行為,如傣族聚居的旅游區人們每天都過潑水節,許多地方都以建立水車作為鄉土的標志……其實,這些做法恰恰破壞了文化資源的稀缺性,削弱了文化景觀的真實性,同時也造成許多文化同質化的問題。
在旅游經濟中,村民因為對自身文化缺乏足夠認識,往往無意識地讓渡其文化權利,而不能成為文化景觀的真正擁有者和文化解釋者,他們也并不知道,這些行為已經侵害了他們的文化和長久的經濟效益。在鄉村博物館建設中,整個村落將是一個活態的博物館,當地居民是各種活動的主導者,他們真實地生活其中,他們的生活、居住環境、生業方式都是文化景觀的一部分,吸引游客參觀只是文化景觀的副產品,而鄉村博物館可信賴的真實性反而會持續吸引參觀者的到來。
鄉村保持傳統文化與當地經濟發展似乎天然存在著矛盾,這一方面源自無秩序的旅游開發,另一方面則來自村民本身。在梭戛生態博物館的試驗中,人類學家發現,受益情況不同的人群態度也不同,“經濟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文化保護與否對他們來說并不重要”。重視短期利益,對文化保護、長遠利益的維護缺乏遠見,仍然是影響社區博物館發展的重要阻力。因此,持續的人力資源投入和專家指導是社區博物館成敗的關鍵問題之一,從而避免在法國早年生態博物館建設中出現的“克勒索蒙特索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保護當地的文化景觀不是保護落后的文化面貌,鄉村博物館的設立應該注重資金和專家人力的持續投入,保證村民經濟文化生活的正常運轉,避免村民陷入對短期經濟效益追求的誤區之中。在鄉村博物館中,居民保持傳統的生活方式從而放棄選擇其他生活方式,為維持文化多樣性作出了貢獻,社會對其進行必要的補償也是應盡之義。
村落文化景觀是人類世代創造的成果,現代人類的互動仍在改變、影響和塑造著已有的文化景觀,為這些景觀添加時代的印跡。當然,時代在發展,研究者無權要求當地居民機械地保持某種生活方式,但要幫助村民意識到他們生活的本身以及他們生存的環境所具有的價值,讓他們有意識地記錄這些景觀,為后代留下永久資料,為明天而記錄今天。同時,保持村落文化景觀良好的文化風貌、歷史風貌,抵御因旅游開發或片面的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人為破壞,為鄉村留住持續發展的核心資本,為時代留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