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哲學社會科學功能、鄉村文化發展與保護、科技創新、高等教育、宗教信仰自由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湯嘯天:“自娛自樂”異化哲學社會科學功能】
上海政法學院編審,上海市法學會副秘書長湯嘯天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關乎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正如自然科學研究不發達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對照黨中央的要求,回顧這些年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活動及其成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是“坐不住”的。如果說,我國當下的哲學社學研究是喜憂參半的話,更應當看到的是憂大于喜,最令人擔憂的是相當一部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還處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之中,津津樂道于發表論文數量、新增博士點數量等表面“繁榮”。所謂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無疑是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論文再多、博士點再多也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回顧以往,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相當一部分屬于“卡拉OK型”,即“自己點歌自己唱,唱完自己拍巴掌”。這種“自娛自樂”式的孤芳自賞,在耗費大量公共資源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異化了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若從我國各行各業改革開放成果的角度進行分析,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無疑還是短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認識自身的短板狀態,尋找短板一定要眼睛向內,切忌對別人“說長道短”,卻不知短板就是自己。
摘編自《文匯報》
【楊樗:鄉村文化發展與保護之間的矛盾亟待解決】楊樗撰文指出,鄉村文化景觀與其他文化遺產一樣,似乎呈現出矛盾與背離:經濟落后使獨特的鄉村文化景觀得以保存;旅游利用鄉村文化景觀推動經濟發展,卻難免對文化景觀的獨特性和完整性造成破壞。事實上,旅游開發者與村民既是利益共同體,又存在利益沖突。旅游開發者強調經濟收益,當地文化景觀僅被當作資源加以利用,而不顧及地方經濟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會看到,在旅游經濟促使下有許多過度消費等行為,如傣族聚居的旅游區人們每天都過潑水節,許多地方都以建立水車作為鄉土的標志……其實,這些做法恰恰破壞了文化資源的稀缺性,削弱了文化景觀的真實性,同時也造成許多文化同質化的問題。
在旅游經濟中,村民因為對自身文化缺乏足夠認識,往往無意識地讓渡其文化權利,而不能成為文化景觀的真正擁有者和文化解釋者,他們也并不知道,這些行為已經侵害了他們的文化和長久的經濟效益。在鄉村博物館建設中,整個村落將是一個活態的博物館,當地居民是各種活動的主導者,他們真實地生活其中,他們的生活、居住環境、生業方式都是文化景觀的一部分,吸引游客參觀只是文化景觀的副產品,而鄉村博物館可信賴的真實性反而會持續吸引參觀者的到來。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饒子和:推動科技創新走向更加重要位置】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饒子和指出,針對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夯實科技基礎、強化戰略導向、加強科技供給、深化改革創新、弘揚創新精神這五點要求,其中“夯實科技基礎”被放在了第一位。“夯實科技基礎”,要求我們準確判斷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及時確定發展戰略,特別是要在基礎前沿研究領域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發現,才能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在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科研、推動源頭創新、建立和培育創新性基地和人才隊伍,我認為有幾點需要重點關注:第一,加強基礎前沿研究的投入。第二,建立適應重大基礎前沿研究的重點基地。第三,完善適應“源頭創新”的評價和經費資助機制,培育堅實的人才隊伍。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的重大需求,強化基礎前沿研究的發展,加速我國基礎前沿研究領域源頭創新能力的建設,建立和完善適應新形勢下創新戰略的體系機制,培育一支具有堅定自信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才能讓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不斷走向前進。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安強身:回歸高等教育價值理性】濟南大學商學院安強身撰文指出,高等教育的本質在于“人的發展本性的順守與促進”,工具理性取向的目標及其手段、方法顯然不可能實現這一本質訴求,高等教育發展亟須價值理性的回歸。在黑格爾哲學中,價值理性是對善的追求,強調人的價值,回答人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生活,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實現,而這正與我們所認為的“人的發展”高等教育本質訴求一致。高等教育價值理性的回歸,將極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德、智、能等不同方面的培育,促進受教者的身心和諧發展、能力偕同提高;以“人的發展”為價值取向,必然將促進人的個性發展,激發個體個性化智、能的迸發。高等教育價值理性的回歸,不僅促進個體“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才質量,更重要的是,這種回歸對于我們重新審視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為社會培養人性豐滿、道德高尚而又具備科學素養能力的“人才”至關重要。
當然,價值理性的回歸不是對工具理性的全面否定與拋棄。作為完整理性狀態的兩個方面,二者是辯證統一的。以“人的發展”為本質與發展理念,工具理性應以價值理性為導向,以人的發展作為指針;價值理性以工具理性為手段或基礎,促進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指出,“大學的基本原則是:經過思考去運用一切工具和全面發展的人的所有潛能,讓學生在一切行動和信仰上做出自己的選擇,并通過認知讓他們完全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負責任的意義”。在工具、方法科學合理條件下,實現人力的培養,而這應以“人”的發展與完善為基礎。知識、技術是重要的,但內在的人格、道德、品質則是人的根本。我們認為,在當今中國,尤其重要的是,價值理性對“人的發展”的重視不可脫離我國社會主義根本特征,不可偏離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宗旨與社會主義方向。要防止打著“滿足人的發展需求”這樣的旗號,片面強調人的專業能力與職業能力,忽視人的思想、品質以及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教育。當今的中國高等教育,應該將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融合、平衡,促進物質文明發展與精神文明發展雙豐收。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馬品彥:新中國使新疆各族人民真正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新疆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品彥撰文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當主人,才真正獲得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新疆各級黨委和政府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信教或不信教、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信仰這種宗教或那種宗教以及同一宗教中信仰這個教派或那個教派,完全由公民個人自由選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入人心,受到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
為更好地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不斷加強對宗教事務的依法管理。1988年至1994年,自治區相繼制定了一系列宗教事務管理的法規規章。按照“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的基本原則,自治區于2014年修訂頒布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宗教事務條例》。這些法規規章的實施,進一步規范了宗教事務管理和宗教活動依法依規正常有序地進行,保護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從事正常宗教活動的權利,保障了信教群眾正常的宗教需求和宗教團體的合法權益。總之,歷史上由于統治階級的利用,以及宗教戰爭和教派沖突的存在,新疆各族人民從來沒有享有過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只有在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各族人民才真正實現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這就是歷史的見證。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