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坤表示,要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中國農業不僅要能生產出質優價廉的農產品,還要擁有高效靈活有彈性的供給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思路就是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弱化中間、強化兩端。即弱化政府對市場價格的直接干預、提高價格信號的有效性,強化生產者的抗風險能力和對消費者的支持,提高市場運行效率,破解農產品結構性供需矛盾。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夯實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動力。價格是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關鍵信號,不僅是供需兩側信息的傳遞者,也是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連接點。現行托市政策將補貼與價格合為一體,政府定價取代了市場價格,扭曲了市場結構。這不僅增加了糧食收儲成本和財政壓力,農民也沒有獲得補貼的全部實惠,還抬高了下游糧食加工企業的原料成本,導致國外農產品進口量激增。加強農產品需求側支持和引導,配套供給側改革。之所以要重視對農產品需求側的引導,首先因為這本就是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農產品目標價格改革在保障生產者收益的同時,需要就農產品市場價格高漲時對需求側特別是低收入消費者的補償做出制度設計。其次是提高中國農業整體競爭力的需要。從需求側提出對農產品更高的要求,引導農業結構調整,激勵供給側生產出更多安全優質有營養的農產品,從而在國際競爭中突出重圍。
摘編自《學習時報》
【錢弘道:建設網絡良好生態,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錢弘道指出,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密切關聯,網絡社會中出現的問題實際上是現實社會的映射與反映,網絡社會的治理不能脫離現實社會,必須網上網下相結合。這就必須增進網絡主體理性,積極引導網絡輿論,促進網絡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網絡社會治理為了人民,網絡社會治理同樣要依靠人民。此外,信用應當成為網絡社會的關鍵詞。信用本質上是一種交往關系。網絡社會本質上也是一種交往關系。如果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誠實守信不能成為社會的常態,信用就會成為網絡社會的奢侈品,網絡社會法治化就無從談起。這就是為什么中央將社會誠信制度作為治理現代化重要內容的原因。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