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科技創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網絡治理、高等教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軍:堅持和加強黨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領導】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楊軍認為, 構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民族偉大復興相匹配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這種堅持和加強是與改善黨的領導聯系在一起的,要在提升領導能力、完善領導方式、加大領導力度中去實現。當前,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領導,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深化思想認識。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承擔著認識世界、把握規律、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第二,實現科學管理。要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改變學術管理的重“量”輕“質”狀態和學術評價的功利化導向,不僅使各項管理制度符合學科建設規律、學者成長規律、學術發展規律,能夠激發科研活力。第三,加強隊伍建設。要注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的培養,按照突出政治方向、創新能力和實際貢獻的要求遴選人才,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第四,營造創新氛圍。遵循“雙百”方針,發揚學術民主,提倡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學派開展學術爭鳴。第五,倡導優良學風。要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界形成尚精品、嚴治學、講誠信、重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宋新斌:創新保留機制,搭建建功立業平臺】信息工程大學宋新斌表示,保留人才就是保留戰斗力、提高戰斗力。以博大的胸懷留人。留人貴在留心,安心方可盡心。創新人才大都具有表現力、創造力、主見性強等性格特質,領導干部要有容納多元思想的心胸和氣度,善于包容人才,用人之長,容人之短,敢于用比自己強的人才,這樣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優惠的政策留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國家和軍隊各級各類獎項的激勵作用,對于榮譽獲得者,大力宣揚他們的先進事跡,以崇高的政治榮譽留人;另一方面,建立相關物質待遇政策,真正實現報酬待遇與業績、貢獻掛鉤,體現知識價值、勞動價值和創造價值。尤其要給予創新人才必要的政策保護,真正使擁有一流能力、能創一流業績的人才得到一流待遇。以匹配的崗位留人。要留住一名拔尖人才,最重要的是破除其事業發展的各種障礙,為其施展才能、實現價值提供機會和舞臺。一方面要把人才配置在與其能力相匹配的崗位上,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實現人適其崗;另一方面,要根據人才素質能力提升情況,對人才的崗位適時作出調整,使人才始終居于有利于其發揮作用的崗位上,實現崗得其人。
摘編自《解放軍報》
【高福:科技創新需要創新和寬容的環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常委、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高福指出,創造讓科研人員自由發揮的環境,是激勵創新的首個要素。在這一方面,我國需要進一步夯實基礎,建設一系列科學設施和研究平臺,給科學家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和時間。寬松的環境還需要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要形成寬容失敗的文化。任何事情都存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科技創新是個尤為艱辛的過程,并不是誰想創新,誰就一定能成功的。在創新過程中,失敗不可避免。寬容失敗,不僅是指在科學層面上寬容失敗,而且在研發方面也要寬容失敗。有能夠寬容失敗的環境才會有利于創新。風投在我們的創新環境中還是一個短板,亟須在機制體制和觀念認識上加大引導,以彌補這個短板。體制機制的改變能夠給科學家自由探索和創新的平臺,而風投能在創新和成果轉化之間形成調節和促進良性循環的作用。如果把這二者整合到一起,配合各個領域的創新,一定能最終促進科研的創新。
摘編自《光明日報》
【孔繁軻: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實踐】
山東省委講師團團長孔繁軻認為,新發展理念是貫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靈魂和主線,是事關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指揮棒”。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全面小康建設,要把握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創新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動力來源,協調發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更高要求,綠色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開放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共享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取向。這五個“手指”,缺一不可。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全面小康建設,要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崇尚創新,摒棄“唯GDP論”,挖掘發展潛力、厚植發展優勢、開拓發展境界;注重協調,摒棄“零和”思維,補齊短板,增強發展后勁;倡導綠色,摒棄拼資源拼消耗的路子,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深化開放,摒棄各自為戰、閉門造車等做法,堅持內外聯動、一體發展;推進共享,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摘編自《人民日報》
【董成雄、黃日涵:中國網絡治理模式彰顯五大優勢】華僑大學董成雄、黃日涵指出,作為全球網絡第一大國,中國的網絡治理理念對世界具有一定借鑒意義。近年來,中國網絡空間的發展和治理均取得了卓越成績。綜合來看,目前中國特色的網絡治理模式主要體現五個特征。第一,依法治網。目前《網絡安全法》的出臺呼之欲出,一系列新的網絡空間法律及法規的出臺,將使中國網絡空間治理變得更加規范。第二,秩序優先。中國互聯網行業和用戶近15年來呈現出爆炸式發展,網絡空間治理突出“秩序優先”的治理理念,確保了中國網絡空間高速發展態勢下的正常秩序。第三,積極融入。中國一直積極參與網絡空間全球治理機制建設,向國際社會表明合作意愿,并始終強調網絡空間中的新挑戰和新問題需通過各國積極合作共同應對。第四,自主可控。發展具有充分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實現網絡治理安全有效的必由之路。第五,多層兼顧。由于中國網民數量龐大,各種情況紛繁復雜,要實現網絡空間的有效治理需多層兼顧。一方面,網絡安全必須成為治理追求的最低目標。另一方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要更好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振天:讓“高等教育質量文化”構建全新的質量保障和管理體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振天表示,中國現代高等教育整體說來是舶來品,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也是如此。從這點上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和實踐具有強烈的外在性或外部性。這種外部性有如下幾層含義:其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并非中國高等教育本土實踐自我生成的。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實踐還主要停留在技術階段,尚未建立起與現有國情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的全面質量管理思想與模式。其二,中國現代高等教育至今不過百余年的歷史,起步晚起點低,要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縮短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就必須努力學習模仿歐美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同時也決定了政府在高等教育發展、管理和質量保障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領導者和建設者的角色。因此,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和保障,基本線路除了自外而內,就是自上而下。人們期望通過高等教育質量文化概念來構建全新的質量保障和質量管理體系,這種質量文化觀強調質量本身的目的性、質量主體的內在自覺性。特別強調要深入挖掘現代全面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中的文化觀念、精神價值和心理意識要素,實現與本土文化對接,與質量主體意識和道德自律對接。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