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 李萌
核心觀點
把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現代生活,既是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需要,更是造就現代公民、培育新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需。它既需要政府部門的規劃引導和組織動員,更需要地方社會、居民自身活力的激發和社會自組織能力的增強
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旨在通過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避免城鄉記憶消失,避免城鄉面貌趨同,提升城鄉品位,增加文化的厚重感和百姓的歸屬感,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科技變革加速、城鎮化推進加快、全球化程度加深的今天,思考謀劃怎樣讓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現代生活,在為現代人生活境遇改善提供滋養的過程中呈現出生機活力,是一個既嚴肅又急切的大命題。
確切而言,文化遺產從未離開過現代生活,現代生活是過去生活的傳承、延續和發展。但之所以到今天仍然要從國家層面強調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在經濟發展至上、城鎮化快速推進的特定階段和時代氛圍里,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都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廣度、深度、厚度還遠遠不夠,由此給文化遺產自身生命傳承和現代社會人文環境建設帶來的消極影響已很明顯。“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成為當前必須面對而且要解決好的社會民生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把握好三個方面:
怎樣科學看待文化遺產
一是怎樣科學看待文化遺產。這實質上是一個遺產觀的問題。首先要確認文化遺產是什么。從目前文化遺產理論研究進展和各國文化遺產工作推進實踐來看,關于文化遺產的基本共識已經形成———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的創造,也是今天的發現、發明與再生產;文化遺產既是一種產品與成果,也是一個未曾間斷的發展進程;文化遺產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時代性標志,也是人類繼續前進的動力源泉。其次要明確是誰的遺產。從政治邏輯支配下的國家供奉的圣物、精英欣賞的對象 (國家資源),到商業邏輯支配下的投資商占有的資源和旅游
者的消費品 (商業資源),再到社會邏輯支配下的當地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公眾資源),文化遺產經歷了從國家遺產到全民遺產、從精英回歸大眾的巨大變遷。本次“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遺產日主題就典型地反映了遺產屬于公眾的理念。
這種文化遺產觀昭示我們,不要以靜止、孤立、僵化的態度對待文化遺產,不要人為割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再利用的關系,對文化遺產適度合理的利用是其在新的時代環境中獲得持續生命力、傳承內在價值的必然選擇。只要是以實現公眾利益為核心,以創造當代高品質生活環境為宗旨,以為未來創造遺產的態度為支撐,以遵守文化遺產法
律法規為底線,不妨讓專業人士、社會組織、市民百姓等發揮各自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適應性再利用的事業中貢獻自身力量,很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啟迪與感動。
怎樣有效闡釋文化遺產
二是怎樣有效闡釋文化遺產。文化遺產的深厚內涵與多維價值需要通過符合時代特點的“可參觀性”的生產———挖掘、展示、表達、闡釋等才能生動呈現,才可能有機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則遺產的價值與魅力難以抵達現代生活。而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國的歷史街區、歷史村鎮、博物館、紀念館(地)、名人故居、遺址公園等存在太多欠缺。這方面實現突破的路徑與措施,主要在于針對現代人的注意力系統特點、體驗方式變化特征以及深層次精神需求,在新技術應用、闡釋策略選擇兩個方面同時做出積極改善。
比如,3D打印與3D掃描技術在遺產修復與展示中的運用,虛擬現實(VR)與人工智能 (AI) 技術在互動及體驗方式創新上的應用,4D、5D顯示技術在改變遺產可視形態上的應用,數字視聽技術在遺產講解導覽中的應用,等等,可以把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再利用做成一件很酷、很有創意、很吸引人的事情。在更新闡釋技術的同時,更要選擇好跨時代、跨文化背景下文化遺產的闡釋框架。面對各類文化遺產元素、符號和環境,僅僅圍繞遺產的由來進行歷史回顧總結式的闡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站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高度,以實驗性、開放性的文化心態,以洞察時代發展大勢的視野,揭示文化遺產蘊含的對未來開放的想象空間、解釋可能和整體意義,使現代人在心懷過往并想象未來的過程中與文化遺產緊密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