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領域仍面臨著供給短缺的突出矛盾
盡管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較快,但從我國城鄉居民文化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看,文化領域的有效供給還不適應需求,供給短缺的矛盾還比較突出。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文化供給短缺情況明顯??傮w上看,我國文化產業基礎仍然相對薄弱,總量規模偏小,產業廣度、深度、速度、質量、效益都需要明顯提升。從現實情況看,文化領域的主要矛盾是有效供給不足?!吨袊幕M指數(2013)》報告指出,我國文化消費的潛在規模約為4.7萬億元,而現在實際文化消費規模剛過1萬億元,缺口達到3.7萬億元。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近年來一直處于5%左右,廣大農村居民文化消費占比更低。相比之下,歐美發達國家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的比例高達30%左右。一些中高收入的居民出國旅游,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考察和欣賞所在國的文化。在這方面,我們還有比較大的缺口。
文化產業發展面臨體制機制掣肘。過去幾年,我國在文化產業上推進出不少重大改革舉措,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但由于多種原因,文化產業發展還面臨某些體制機制掣肘。比如,第一,文化產業的社會化、市場化程度還不高;我國文化產品流通領域已經開放,圖書、音像分銷、電影院等領域的市場主體已經多元化,競爭態勢已經形成。但書報刊出版和廣播電視等產業高端領域的市場開放還有較大距離。第二,全國統一、競爭、有序的文化大市場尚未形成,文化企業產品和服務對本地市場的依存度過高。第三,知識產權保護還相對薄弱。大量原創性的文化產品沒有獲得預期的回報。第四,文化產業與資本市場結合有待完善。盡管資本市場青睞文化產業,但也面臨多方面的掣肘。比如,將媒體經營性資產分離出來并吸收社會資本,將面對大量關聯交易、無形資產評估等問題。第五,市場監管如何進一步完善以適應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需要盡快破題。
加快文化體制結構性改革、釋放文化發展潛力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改變投資消費失衡的格局,增加有效投資擴大有效供給,減少無效投資帶來的產能過剩。也就是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在消費結構升級的基礎,把消費需求作為投資的重要引導。適應文化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趨勢,需要加快文化領域的結構性改革,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擴大文化有效供給,提高文化產業占比,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
進一步加大文化產業的投資力度。這些年我國城鎮文化固定資產投資額每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長,投資拉動文化產業增加值快速增長。當前仍需進一步加大文化產業的投資。一方面,加快文化領域的投資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重點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放寬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限制,除像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等重要文化機構外,原則上大多數文化產業都應允許各類資本進入。鼓勵文化企業上市融資發展。另一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投資,擴大城鄉公共文化供給。目前,我國城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已經向全社會免費開放,下一步需要加大這些場館的文化載體投資,比如定期更新館藏圖書等。
加快建立統一的文化市場體系。文化無邊界,需要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同時鼓勵文化企業兼并和重組,通過組建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域的文化集團,優化文化資源配置。
推進國有文化企業改革。2015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以實現“雙效統一”為導向,需要加快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發揮國有文化企業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加快文化企業走出去。我國正進入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二次開放”新階段,文化進出口重要性日益凸顯。需要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國內文化企業積極進行海外投資,直接進入國際文化市場。在金融、財稅、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加快改革,為文化企業走出去提供優良的服務環境。
推進文化領域簡政放權,釋放文化企業活力。開展以簡政放權為最大特點的新一輪改革,加快轉變文化行政部門職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同時,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監管體制,把文化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放在重要位置。(匡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