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雙重結構”,一是以理論原理闡述為主題,如“第一章 商品”、“第二章貨幣或簡單流通”,第二章分作四節:“1.價值尺度”、“2.流通手段”、“3.貨幣”和“4.貴金屬”;二是以思想歷史闡述為主題,如“A.關于商品分析的歷史”、“B.關于貨幣計量單位的學說”和“C.關于流通手段和貨幣的學說”。馬克思有時把后者簡稱為“歷史附錄”,例如,馬克思在談到金屬貨幣相對價值同價格的思想史研究問題時就提到,“以后將作為貨幣同價格的關系這一章的歷史附錄來進行研究”(14)。
這一“雙重結構”表明,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堅持并實現了他先前提出的從理論原理闡述到思想歷史闡述的序列。如第一章關于商品理論闡述之后,就是“A.關于商品分析的歷史”的思想歷史的闡述;第二章“1.價值尺度”論述貨幣的價值尺度基本原理闡述之后,就是“B.關于貨幣計量單位的學說”對價值尺度作為貨幣基本職能時貨幣計量單位的思想歷史的闡述,等等。這一“雙重結構”以章和節為基本論述單元,體現理論原理闡述到思想歷史闡述的序列和邏輯關系。
《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是一部包括23個筆記本1400多頁的卷帙浩繁的手稿,馬克思對全部筆記本依次作了第Ⅰ至第XXⅢ的編號。在寫作《手稿》第X筆記本時,馬克思對他在“歷史的評論”即經濟思想史方面的探討作出概括,認為“這種歷史的評論不過是要指出,一方面,政治經濟學家們以怎樣的形式自行批判,另一方面,政治經濟學規律最先以怎樣的歷史路標的形式被揭示出來并得到進一步發展”(15)。在這里,馬克思區分“歷史的評論”即經濟思想史的兩種形式:一是以“政治經濟學家們以怎樣的形式自我批判”為主題的經濟思想史形式,之前馬克思對經濟理論原理闡述到思想歷史闡述序列的理解就是這種經濟思想史的基本邏輯,這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為主題的經濟思想史的邏輯;二是以“政治經濟學規律最先以怎樣的歷史路標的形式被揭示出來并得到進一步發展”為主題的經濟思想史,這是以經濟思想自身發展為主線的經濟思想史的演進和過程的邏輯,也就是經濟思想史自身的邏輯。顯然,“歷史的評論”即經濟思想史的兩種形式,與《導言》中的“兩條道路”方法論基礎上的經濟思想史的兩種形式,在本質上是相一致的:一是以“第二條道路”方法為基礎的,接續理論原理闡述的經濟思想史形式,就是以“自行批判”為特征的經濟思想史形式;二是以“第二條道路”方法為基礎的,對經濟思想史自身演進闡述的獨立形式,就是以“歷史路標”為特征的經濟思想史形式。